到目前為止,在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新冠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似乎相對有限且短暫,但如果中國一再採取封鎖措施以遏制Omicron在境內傳播,其間接打擊可能仍會非常嚴重。
Omicron一旦成為主要流行毒株,常常會導致當地感染人數激增,死亡病例數上升,並且由於僱員感染後尋求治療或被隔離,企業運營也受到干擾。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但目前Omicron的影響已經非常明朗,接種過疫苗的人群感染Omicron後症狀較之前出現的毒株更輕,而且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已經取消了該毒株出現時實施的限制措施。美國1月份就業加快增長,儘管因病無法工作的人數較去年12月份增加了一倍多。
因此,雖然商業調查和其他數據表明,進入2022年歐洲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但許多經濟學家預計,Omicron毒株造成的損害比以前的疫情要小。
歐洲和美國或取消、或不出台限制措施,表明人們更願意與這種病毒共存,同時對其危險保持警惕。但在所接種疫苗對Omicron保護非常有限的地方,這還不是一個選項,例如中國。
這也是中國繼續實行「新冠動態清零」策略的一個原因,這一策略要求一旦國內暴發疫情,必須實施嚴格的封鎖措施。
中國是經濟學家所謂的中間產品的主要供應國,其他國家製造商用中國製造的這些中間產品來生產商品。如果中國不得不封鎖國內經濟中的重要部分,其影響可能會體現在西方經濟體增長率下降和通脹上升上。
「雖然其他地區封鎖的風險在下降,但中國的封鎖風險繼續上升,」RBC Wealth Management的投資戰略主管Frederique Carrier稱。「加大抗疫限制措施的力度可能導致供應鏈受到更多干擾,阻礙全球經濟的正常化,並加劇全球通脹,同時限制中國的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的經濟學家估計,供應鏈問題在2021年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了半個到一整個百分點的拖累,同時推高了通脹率。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供應方面的問題,全球經濟去年本來會增長多達6.9%,而實際的增長率是5.9%。
有一些跡象表明,供應鏈問題正在緩解。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研究出的一項新的供應鏈阻塞指標顯示,去年11月份的壓力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但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有所下降,他們稱:「這似乎表明,全球供應鏈的壓力雖然仍然處於歷史高位,但已經觸頂,未來可能會開始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