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令攻擊烏克蘭之後,世人無不擔憂這個尚未加入北約的國家,恐怕難以抵擋從邊境侵入的十餘萬大軍。不過從24日拂曉前的飛彈攻勢算起,俄烏戰事已經進入了第五天。美國政府曾預測烏克蘭政權兩天內恐遭斬首、四天內基輔就會淪陷——但哲連斯基與烏克蘭軍民讓這些悲觀預測通通落空,甚至宣稱俄軍在烏國境內損失慘重,除了4300名俄軍官兵遭到擊斃,還折損了146輛戰車、27架戰機、26架軍用直升機。
宣傳本身在戰爭時期也是戰爭的一環,無論示強還是示弱、都有可能只是欺敵(甚至欺友、自欺)策略,因此烏軍是否真的殲敵數千、自己僅僅折損數百,恐怕還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才能知道曹操所說的「前有大梅林,可以解渴」是真是假。加上兩軍交戰之際,正確而詳細的情資本就難以獲得,因此才會有哲連斯基在演說中哀悼「蛇島13勇士」、甚至將其追封為「烏克蘭英雄」,兩天後烏克蘭國防部卻又發出「蛇島守軍可能依舊存活,並且成為戰俘」新聞稿的情況。
無論烏克蘭頑強抵抗的戰果究竟如何,烏克蘭軍民確實以一己之力,暫時扛住了即便是整個歐洲都需要組成北約抵禦的俄國大軍。不過說到「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在1991年獨立時,烏克蘭的常規部隊堪稱歐洲最強,西邊的德法等大國恐怕也自嘆弗如。因為當時烏克蘭擁有78萬大軍、6500輛戰車、7000輛裝甲車、火砲7200門、戰機2000架,就連同年投入波灣戰爭的多國部隊規模也無法與之相比。要是烏克蘭還有當年的軍事實力,恐怕不是「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而是「北約設法邀請烏克蘭加入」(甚或烏克蘭也成為北約防備的對象)。
更令人感嘆的是,身為前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且是紅軍重要武器產地的烏克蘭,在1991年12月1日公投完成獨立之際,蘇聯核武庫的三分之一仍在烏克蘭的手裡。這些核武包括大約3千枚用於打擊大型軍事設施、海軍艦隊與裝甲部隊的戰術核武,還有2千枚用以摧毀整座城市的戰略核武。由於烏克蘭當時堪稱全球第三大核武強國,核彈頭數量遠超過今天的英法中三強總和,更不要提印度、巴基斯坦與北韓手裡的百枚核武,別說普京用兵有所顧忌,看看美國至今沒有對金正恩動武,就知道核威懾的力量有多強。
30年前的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全球核武第三大國,在民主化與自由化之後,如今的軍事實力又是如何?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最新報導:現役部隊不到20萬、裝甲車3309輛、戰機128架、軍用直升機55架、潛艦0艘。最重要的是,烏克蘭30年前的數千枚核彈頭,30年後一枚也不剩。雖然核武給人類帶來徹底毀滅的惡夢與浩劫,不過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都不曾遭到全面入侵,這也是金正恩說什麼也不肯放棄核武的主要原因。這個道理北韓金家懂,為何烏克蘭人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