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影壇又痛失一位大師!以《飛越杜鵑窩》、《毛髮》、《爵士年代》、《阿瑪迪斯》等傑作名留影史的捷克裔大導演米洛斯福曼,14日下午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一家醫院病逝,享壽89歲 。
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1932年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恰斯拉夫(Čáslav),1960年代末期前往好萊塢發展。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就是1975年的《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描寫一位特立獨行的精神病患如何反抗精神病院的威權體制,一舉囊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5項大獎。
1984年,米洛斯福曼以《阿瑪迪斯》(Amadeus)再創佳績,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音效等8項大獎。
這部作品鋪陳一樁西方古典音樂史上最著名的公案: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不是遭人謀殺?為了取景,米洛斯福曼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到他在10多年前逃離、當時仍由共產黨統治的祖國捷克,回到最能夠體現莫札特時代氛圍的布拉克(Prague)。
身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生的歐洲猶太人,米洛斯福曼從小就經歷慘痛的生離死別。7歲那年,他被人從學校叫出來,看著父親被納粹蓋世太保(Gestapo)帶走,父親給他一個信封,對他說:「告訴你母親,沒事,我會回來的。」父親後來死於布亨瓦德(Buchenwald)集中營。
10歲那年,米洛斯福曼發高燒臥病在床,蓋世太保再度闖入他們家,他回憶:「母親走進房間,看著我,眼神滿是恐懼。我知道蓋世太保來了。他從此消失,房子一片死寂,只剩我一個人。」母親後來死於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
米洛斯福曼是1960年代「捷克新浪潮」(Czech New Wave)的代表人物,1964年第一部作品《黑色皮特》(Černý Petr)就獲得羅加諾影展金豹獎,1965年的《金髮女郎之戀》(Loves of a Blonde)、1967年的《消防員舞會》(The Firemen's Ball)都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68年8月,蘇聯紅軍鎮壓「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前夕,米洛斯福曼離開祖國,前往巴黎,再轉往好萊塢發展。
1971年,米洛斯福曼執導首部英語劇情片《離家出走》(Taking Off)獲得坎城影展評委會大獎,但在歐洲之外市場沒有激起太多回響,他開始改變風格與工作方式,4年後果然以《飛越杜鵑窩》一飛沖天。接下來1979年的《毛髮》(Hair)、1981年的《爵士年代》(Ragtime)都叫好不叫座。不過1984年的《阿瑪迪斯》讓米洛斯福曼再度攀上事業高峰。
米洛斯福曼不是個多產的導演,《阿瑪迪斯》之後只有3部作品──1989年的古裝愛情戲《維爾蒙》(Valmont)、1996年的情色大亨傳記片《情色風暴1997》(The People vs. Larry Flint)、1999年的藝術家傳記片《月亮上的男人》( Man on the Moon)。儘管這些晚期作品都不成功,光憑《飛越杜鵑窩》與《阿瑪迪斯》,米洛斯福曼在影史上的地位就已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