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軍事衝突滿一週時,全球就已從道德層面的激情關注,快速轉向經濟層面的現實關注,因為這一次不是西方攻擊影響全球經濟程度有限的小國,而是與一個排名第11的經濟大國相衝突,影響層面廣泛而深遠。
由於西方幾乎是集體對俄羅斯發動了「限制性的重量級金融制裁」,一開始人們的關注焦點在於金融面,如SWIFT的影響範圍,以及「去美元化」世界的可能。沒幾天經濟議題開始集中關注全球貿易。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觀點是,俄羅斯是否刺激了貿易多元化的世界?
為什麼俄羅斯強調不支持制裁的全球人口佔比?
對於俄羅斯與西方衝突的影響,有兩種評估量尺,其一是制裁俄羅斯的國家GDP總量約佔全球六成;其二是拒絕制裁俄羅斯的國家人口總量約佔全球六成。
大致而言,前者是西方量尺,後者是俄羅斯量尺。
從GDP總量來評估西方與俄羅斯的經濟衝突,並不準確,考慮到全球化貿易中原材料的關鍵性,評估的重點應是俄羅斯(包含烏克蘭)在原材料上對全球經貿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有關於糧食等大宗商品,俄烏的重要性也不是GDP總量可以說明的。
經過盤點,俄烏在能源與若干大宗商品上的影響力,遠大於其GDP總量,更不用說,若將中國也納入更廣泛評估。
從中美貿易戰的案例可見,美國之所以難以與中國脫鉤,甚至在改變供應鏈結構上也幾無成效,關鍵之一就在於中國握有許多原材料方面的優勢。勞動力紅利,東盟與印度容或能成為取代中國的選項,但只要原材料還是從中國進口,就談不上完全取代。
同理,俄羅斯與烏克蘭,再加上俄國的盟友白俄羅斯,委內瑞拉與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都擁有重要的原材料與大宗商品優勢,不是西方想脫鉤就能脫鉤的。
當俄羅斯強調六成人口佔比時,意味著世界上多數人口無法承受能源與糧食危機,事實上,剩下四成人口對此的抵抗力也不高,雖不是沒有替代方案,但畢竟在調整過程中是充滿痛苦的。開發中國家要忍受飢餓,已開發國家要承受通脹,這是事實。
簡白地說,我的武器不多,但殺傷力很強,這就是普京想告訴西方的。
小麥,俄烏佔全球產量1/3,烏克蘭還有歐洲糧倉之稱。
鋁,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生產國(中國第一),從汽車到啤酒罐都要用到鋁;
氖氣,全球供應量40-50%來自俄烏,芯片製造的關鍵原料之一;
鈀,全球40%產量來自於俄羅斯,汽車依靠鈀去除廢氣中的有毒氣體,亦用於電動車電池。
鉀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產量佔全球36%,俄羅斯也是全球主要化肥出口國,農業大國如印度與巴西都非常依賴俄國與白俄的化肥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