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中小學教師應該進行專業分工

2022-04-18 05:50

? 人氣

在概念上,每一種教師專業工作都是重要的,但每個人所承擔的工作內容卻可以有一些差異。(示意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在概念上,每一種教師專業工作都是重要的,但每個人所承擔的工作內容卻可以有一些差異。(示意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108課綱的推動帶來不少衝擊,其中以課程研發為核心的課程設計、實施及評量,凸顯了現場教師所面臨的人力、能力不足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教師「人力不足」癥結在於教育部將課程研發的部分權力下授給現場教師(負責校訂課程,以及部定「探究與實作」課程),乃至學生(彈性學習時間、自主學習),導致開課數量、指導學生的工作量均大為增加;然而,教育部並未擴編教師員額,只願意調高每週兼課上限,合法化超鐘點規定,罔顧人力短缺的問題。

教師「能力不足」問題出在無論校訂課程,或部定「探究與實作」課程,多數教師均未具備足夠的能力,專精發展、設計及評鑑課程。面對這個問題,教育部雖有改善作為,但策略卻是老套,仍然只是一味地多辦研習、工作坊,或培養種子教師,罔顧這個使用數十年的招式,成效極為有限。以培訓能量最高的種子教師而言,試問,過往無數教改方案下培訓的種子教師,有多少人返校後曾經「開花結果」,乃至永續發展出一片「森林」?癥結出在學校原來的「氣候」、「水質」、「土壤」都沒改變,而種子教師還欠缺制度面配套的權責和資源,乃至法定的基本授課時數都沒減,在這般困境中,教育部卻期望孤伶伶的種子教師能以一人之力在校園裡「立竿見影」、「移風易俗」,這等要求,真是太不切實際了!

關於教師人力不足問題,前已在本專欄〈新課綱實施第二年,高中已注定人財兩失〉有所探究。本文則延續〈落實「十二年國教」的關鍵在於強化學校的中層結構〉之論述,並就中小學教師專業團隊的建構,提供建言。

為了落實十二年國教,或是為臺灣培育未來人才,當今中小學教師要承擔的職責及任務更甚於以往。教育部對於教師專業生涯的制度面規劃,從來僅有「教學」、「行政」二途,後者有「組長、主任、校長」的職涯發展,而前者付諸闕如,毫無生涯發展可言。因此,一位初任教師的法定工作量和工作內容,其實與一位任教三十年的資深教師,或獲得「師鐸獎」的特殊優良教師,都是完全一樣的。若以「打籃球」作比喻,現行制度期待每一位中小學教師,無論資歷或能力,都要成為全方位球員,在場上一起同時扮演中鋒、後衛、前鋒等角色。試問,這種「夢幻明星球隊」,人間幾回有?

教育部或學術研究機構並非不了解上述問題,以往曾經多次努力,主要策略有二,一是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標準」,二是更進一步建立「教師分級制度」。但因為「標準」見仁見智,「分級」爭議太大,最後都不了了之。

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導致過往「所有人做所有事」的困境益發深重,試想,一位平日繁忙於課堂教學及班級經營,又經常得承擔不少行政瑣務的教師,即使具有課程設計的充足能力,能有多少心力和時間來進行設計思考、社群運作、試行、評估及修改課程等工作呢?但目前政策卻是期望所有教師都應有所承擔,於是課程研發能力不足者勉強工作,卻是挫折連連、敷衍了事,而有能力的人在職權、資源不足下疲於奔命,任務還是難以完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