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2月24日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美國及其盟邦發動規模史無前例的金融制裁,跨國企業(石化、網路、餐飲、電子⋯⋯)大舉撤離,向來被譏為「紙老虎」的西方制裁機制讓人刮目相看。一個月過去,俄羅斯經濟與金融是否面臨崩潰?獨裁者普京是否會因經濟考量而放過烏克蘭生靈?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在開戰之前預估俄羅斯與烏克蘭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各成長3%與3.5%;開戰之後下修到慘不忍睹:各衰退10%與20%,而且前提是「2至3個月內達成停火,烏克蘭展開重建」。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也做了類似的估計。
EBRD並研判俄羅斯明年經濟仍將躺平,而且長期經濟成長非常低迷,原因在於其石油與天然氣乏人問津,外資全面縮手。EIU則預估俄羅斯經濟要到2025年才能恢復到開戰前的水平,換言之,莫斯科當局要為這場侵略戰爭犧牲至少3年的經濟成長。
但EBRD指出,截至目前為止,俄羅斯的金融體系與「總體經濟穩定性」並未在西方制裁衝擊下崩潰。儘管俄羅斯中央銀行(Bank Rossii)的外匯與黃金儲備多達60%遭西方國家凍結,盧布(rouble)對美元匯率一度貶值超過3成,莫斯科(Moscow)與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股市嚇到不敢營業,但一個月之後,俄羅斯似乎HOLD住了!
《經濟學人》指出,盧布匯率走過3月初的死亡幽谷,目前逐漸回復到開戰前的水平。俄羅斯MOEX指數一度跌掉1/3,近來略有起色。俄羅斯各銀行一度被擠兌3兆盧布(310億美元),如今存款逐漸回流。
俄羅斯目前還HOLD得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莫斯科當局的霹靂手段:央行一口氣將利率由9.5%暴升至20%,鼓勵人們繼續持有可孳息的資產;政府規定出口業者外幣收益的80%要兌換為盧布;央行帶頭對莫斯科股市做多,禁止放空,禁止非本國籍客戶賣股(4月1日解禁)。
貨幣走弱、外商撤離、進口萎縮等因素已導致俄羅斯物價高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3月初以來上升逾5%,但整體經濟活動並未遭到重創,電力消耗、鐵路運量等指標也大抵維持正常。
那麼,俄羅斯經濟今年真的會出現兩位數的跌幅嗎?《經濟學人》認為要看3個因素:首先,一般民眾會不會開始擔憂戰爭拖累經濟,從而節衣縮食,重演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Crimea)的前例;制裁導致的西方進口商品匱乏,會不會拖垮工業生產,航空業與汽車業尤其危險;第三,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出口情況。
第三點最為重要。目前各主要國家之中,只有美國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而且影響不大。西方制裁的確打亂了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出口,但石油出口每個月仍帶來約100億美元收益(雖然出口量只有戰前的1/4),天然氣與其他石油產品的交易也持續進行,讓俄羅斯得以繼續進口一部分關鍵商品。由此來看,這個1億4600萬人口的大國還可以撐好一陣子。
然而《經濟學人》在另一篇報導指出,俄羅斯正面臨日益嚴重的石油出口滯銷危機,尤其是海運石油(seaborne oil)已近乎腰斬。儘管油價走揚,但西方客戶憚於輿論壓力,銀行與保險公司憚於制裁困擾,紛紛對俄羅斯原油關上大門,業界估計目前俄羅斯每天約有300萬桶石油求售無門。
中國與印度或許會藉機揀便宜石油,但印度市場胃納有限,而且還要考量海運成本問題。中國應該興趣較濃,但是從融資、支付到運送都會遇到一些瓶頸或難關:俄羅斯原油運往歐洲只需3到4天,運往亞洲要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