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僅古人無奈,今人亦然,很多傅姓子弟,被改姓「付」,蕭姓後人,被改姓「肖」,也不知是否進得了祖宗祠堂?
簡而逆其原意,無法會意的字也不少,例如,相敬如賓(宾),不見貝(小禮物),卻見兵。聖(圣)人,「聖」之會意,上為口耳相傳,下為王道,本是好字,簡字竟成「無心之怪」。勝(胜)利,看起來像無天無日的血「腥」。這些簡字,不僅粗俗,且悖離本意。
古來簡字或俗字,大都只用於民間書寫便利,無法形諸於正式的文書,大陸的「漢字簡化」,竟廢棄了許多傳統優美的文字。
簡字有時難以表達深沈的意境,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关),漫漫長夜,明月照著淒冷的古邊關,有門的邊「關」和無門的「关」,意境全然不同。古詩詞字字斟酌,不宜用簡字。秦李斯的「諫逐客書」、三國蜀諸葛亮的「出師表」這些文章流傳千古,不宜用簡字。「滕王閣序」也不宜用簡字。甚至連余光中的詩,方文山的詞,在大陸流傳,用簡字,往往意境也少一半。中國文學的豐美,因簡字而貧瘠。
3. 垃圾,台灣念「勒色」,大陸念「拉雞」,兩岸有些文字讀音已不同
至於文字讀音,少數也有差異,此令人不解。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隨兩蔣父子到台灣的有胡適之、傅斯年、錢穆、梁實秋、林語堂、于右任、王雲五等數千文化人,都是一時俊彥,台灣文字的讀音應很正統。
可是,1987年,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兩岸交流之後,發現有些文字,兩岸讀音不同,例如,垃圾,台灣念「勒色」,大陸念「拉雞」,大陸是否有邊念邊?口吃(台念破音及,大陸念吃原音),在台灣没念破音會被老師糾正,或被同學嘲笑。曝(台音瀑)光,大陸念暴(音抱)光,字和音皆改了。松柏(台音伯,大陸念百)。迫(台音破,大陸念派三声)擊炮,字典裏找不出這個讀音。主角(台音脚,大陸音覺),我懷疑,有些發音,大陸是否把方言當正音了?
我之所以如此懷疑,是因台灣人說的「國語」,是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從頭學起,從此絃歌不輟,沒有任何中斷。而大陸曾歷經十年「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學校不敢開課,青年勞改下放,對教育的荒蕪,至少是一個世代。文革之後,熟悉傳統文化的大陸學者,又已逐漸凋零,大陸曾出現長期的文化空窗,可能因此造成讀音不同。但無論如何,這些兩岸讀音差異,在未來都值得探討,讓兩岸讀音正音。
4. 中國「漢字簡化」,傷及鄰國,日、韓使用漢字千年,卻無辜受累
漢字簡化, 也傷及無辜,讓迄今仍大量使用漢字的日本、韓國一頭霧水,不明白他們使用千年的「漢字」,為何一夕變天,在其母國失寵?日本在公元五世紀引入漢字,之後發明「假名」,二者混用,迄今仍用2136個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