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冠時代的防疫政策對以出口導向的「亞洲四小龍」經濟體城市生活和經濟競爭力具有深遠影響。新加坡和南韓已承諾放寬COVID-19限制,香港仍堅持其清零立場,而台灣最近宣布採行「新台灣模式」,以「減災」為目標進行有效防疫,非全面清零,也不是放任病毒肆虐「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伍俊傑(Woo Jun Jie,音譯)4日在當地媒體《今日報》(Today)指出,城市人口密度與活力是城市作為居住和經商場所的吸引力關鍵因素,居民之間的交流互動,將有助於活躍城市的特徵並激發創造力,因此從長遠來看,亞洲四小龍不同的後新冠策略將對它們各自在亞太區域經濟架構的地位產生深遠影響。
伍俊傑斷言,採取清零政策將對經濟產生長期影響,由於邊境仍然關閉,經濟活動因頻繁的封鎖而受到抑制,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長期吸引力很可能會下降。彭博經濟學家已將香港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1.4%,而他們預計新加坡經濟將在同年增長4.7%。
伍俊傑指出:「這些發展將導致區域經濟的結構性轉變,隨著香港逐漸衰落、台灣日益孤立以及新加坡和南韓重新成為全球樞紐,我們可以期待看到區域貿易和資金流動的重新配置,優先考慮選擇以更快速度重新開放經濟的國家。」
亞洲四小龍的後新冠政策
迄今為止,台灣僅經歷一次重大的COVID-19疫情,始於2021年5月,在6月達到每天500多例的峰值,直到8月25日開始每日新增病例報告為0,該波疫情導致800多人死亡。當時儘管社會有一些恐慌,但因為當局迅速關閉與中國的邊界,強制要求入境者接受14天隔離,並推出1922簡訊實聯制系統,要求公民在商店、餐館和其他場所掃描QR Code以協助疫調。
台灣政府的防疫方法是強調篩檢、追蹤和隔離,以及按照疫情嚴峻程度限制人口聚集活動,將「配戴醫用口罩」作為個人自由外出的軟性限制,從而避免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封城」。此外台灣也正在尋找回歸正常生活的路,自3月7日起縮短旅客來台的檢疫天數,自14天改為10天。
在中國當局影響下,香港非常致力於「動態清零」政策,每當出現新冠病例,當局都會啟動嚴格的封鎖和社會活動限制,甚至仿效中國當局的動物撲殺措施,將潛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數千隻寵物「預防性撲殺」。當被問及香港是否會放寬限制時,儘管林鄭月娥承認,香港在滿足北京期望和吸引外國投資者之間「進退兩難」,但她仍反對放寬限制,並表示香港將走自己的路。
南韓和新加坡則與港台大不相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24日宣布將邁入「與病毒共處」的重要里程碑,解除對所有接種疫苗旅客的限制、放寬社交聚會人數從最多5人至最多10人,最重要的是,允許自由選擇在戶外空間是否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