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在史瓦濟蘭慶典中致詞,以「換帖的」一詞形容兩國關係,「意思是一輩子承諾要做兄弟姊妹,永遠互相支持」。語氣溫暖,卻不符現實。國際關係是權力的展現,以達成各自國家利益為終極目標,如同英國外交家帕默斯頓的名言「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把外交關係形容成「換帖的」,未免太過天真。試看過去台灣多少邦交國,台灣在非洲下的功夫尤多,什麼農耕隊,什麼技術援助,而今大多安在哉?
台灣在非洲的經營,始自有「非洲先生」之稱的楊西崑。他被聯合國及中華民國長期派駐非洲,又在外交部負責非洲事務,對非洲非常熟悉。早在兩岸聯合國席位之爭時,他就預見台灣未來外交的艱險,建議蔣介石派出農耕隊,幫助窮困的非洲新興獨立國,「把中共擋在聯合國外」;他還向蔣介石建言,為脫離對我不利的「中國代表權」之爭,應及早與中國劃清界線,改名「中華台灣共和國」。撫今追昔,「非洲先生」哲人已遠,他留下的典型亦成為永遠追憶(甚至追悔不及)!
世界各國領導人大都以國家利益為終極目標,如果有例外,那是「以個人興亡為己任,置國家生死於度外」的獨裁者(也就是把蔣介石名言的上下兩句倒過來寫,個人榮辱富貴永遠高於國家)。蔣介石是如此,誤國誤民,陷台灣於今日的困境。非洲各國領袖亦大多如此,不但貪腐成風,連好好的民主也會做成終身獨裁,一上去就不肯下來。結交這樣貪利成癖、嗜權如命的領袖,與其說他們是「換帖的」,不如說是「見利忘義的」!
獨裁國家的作風經常是獨裁者個人作風的延伸。而談到個人作風,蔣介石最喜歡搞「換帖結拜」了!只要對方有利用價值,他就曲意結交,一生換帖兄弟多至數十人,而且結拜誓詞誠懇動人。如他與馮玉祥結拜,誓詞為「安危共仗,甘苦共嚐;海枯石爛,生死不渝」;與李宗仁結拜,誓詞為「誼屬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
結果呢?蔣介石為求馮玉祥兵力之助而結拜,但北伐一成功馬上削減馮玉祥兵權,雙方關係破裂,還發生中原大戰。蔣介石與李宗仁(桂系)的恩怨更是有名,連李宗仁競選第一屆副總統,蔣都激烈反對並大肆阻撓,更不必談正副總統互扯後腿,李的「代總統」有名無實,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了!
史瓦濟蘭也是非洲獨裁國(非洲最後一個君主國),實行「君主專制」,憲法及國會聊備一格,不允許政黨成立(1995曾因羨慕南非民主,而發生全國工人大罷工,要求解除黨禁及修改憲法)。依據記載,國王是富比士排名全球第十五富裕的統治者,全國人口僅百餘萬,卻有七成活在貧窮線下,平均壽命三十二歲。幸好該國是單一部族,沒有大多數非洲國家部族及疆界混亂的致命缺陷,因此人民較樂天知命(沒有部族衝突就沒有盧安達般的政治啓蒙,唯一的啓蒙範例是鄰國南非九〇年代的走向民主),國家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