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民主與轉型正義「國史館不修國史,應由全民用自己的力量書寫」,這是國史館長吳密察對前往巡察的監察院長張博雅等一行人所言的。張院長的回應是,「蔡總統的話不一定要聽」,因而引來部分監委與學者的批評。
在這個爭議中,有人認為張院長失言、有失風範;有人則指責張博雅的說法是要國史館罔顧行政倫理,監院應端正官箴,張卻要下屬機關公然反抗長官指示,相當離譜。
對此,張博雅受訪時指她所說的「蔡總統的話不一定要聽」意即「各國都有國史,就是怎樣編纂而已;國史館有一貫作業,執事者可以自己處理。」沒有錯,國史館是總統府下轄機關,聽長官的指示這是行政倫理,問題是國史館負責修史,修史是依客觀事實而為?還是依長官指示而為?若是總統的指示有誤有偏差,國史就得依著這個錯誤與偏差寫下去嗎?做為史官真的就只知道服從長官而毫無自己的專業主見?
文天祥《正氣歌》有言「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不就是中國傳統歷史中史官「不畏強權,直書不隱」的精神典範嗎?國史館不是應為中華民國服務而非為任何政黨或執政黨服務的,那麼張院長此言又有何失格之處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六年四月突然想看看記錄他日常言行的《起居錄》,找了執筆的史官禇遂良問他君王能否看《起居錄》?禇的回答是:「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惡必見,戒人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起居錄》中善惡必錄,重點就是在警戒皇帝不可以非法妄行,沒聽過天子自己觀看自己的歷史的。以此回絕了太宗要求。褚對於史官角色與立場的堅持就是「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奉行自己的職守,記載下君王的一言一行。史官應有的堅持不就是為國家記下所有的史實?以做為後世之師。
然而,國史館長吳密察顯然無視於這種史官的精神傳承,他所奉行的是小英總統所交代的「開放資料」與「轉型正義」。蔡總統在2017年6月24日出席「國史館檔案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表示民主時代不應有所謂的「官史」或「正史」,國史館是大家的國史館,因此,政府非常歡迎有更多的學者及民眾,一起來利用國史館檔案。這當然是一個進步,開放資料讓全民共同來了解過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的一言一行,當然是好事。不過,民主時代應否有「官史」或「正史」的議題,顯然值得商榷,美國等國皆有正史,輕言不要,是否有些草率?
還好,小英總統接著就說,「透過反覆的比對、驗證及討論,我們可以更加貼近歷史事實,也可以對中華民國的歷史,產生更多元的歷史解釋。」開放資料是民主的趨勢,國史館抓住了重點,可是自2016年8月1日起,國史館開始實施新的「國史館館藏檔案史料開放應用要點」及閱覽制度,以往國內、外研究者由隨時到館查詢,更改為「審查預約制」。這種限定顯然不符合民主開放,至於借閱資格中強調「平等互惠之外國人」,中國大陸與港澳人士明顯被排除在外,自然是有所「顧忌」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