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破紀錄、商品越來越貴、超市貨架空空:一場發生在東歐的戰爭,讓富裕西方進入新時代

2022-04-12 10:00

? 人氣

限速、星期日禁駕、調低供暖-- 應對能源危機的節省建議清單幾無新內容。無論如何,僅作短期反應無濟於事。早在 2020 年 3 月,文化理論家施泰寧格( Benjamin Steiniger )就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Max-Planck-Gesellschaft )的一篇題為《盤點化石時代》( Eine Inventur des fossilen Zeitalters )的文章中指出:"我們生活在只有機動車輛才能到達的城市,穿Goretex(戶外服裝品牌,多采用化纖面料 ) 和尼龍,靠人造肥料之助養活自己,依賴藥物--所有這些東西都基於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我們的生活方式都由化石原料以一種我們無法駕馭的方式所塑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幾十年來,道德考慮已讓位於消費考量

政治學家賴彭尼斯( Philipp Lepenies )認為,幾十年來,道德考慮已讓位於消費考量,例如,不惜向專製國家采購天然氣和石油。這位柏林自由大學奧托-索爾研究所( Otto-Suhr-Institut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新自由主義市場敘事假設的最高程度自由是消費者的自由決定度",而突然間,國家和公民都不得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認清自己消費的後果"。

他指出,1990 年代的"全球化熱情"在消退。幾十年來,德國受益於自由世界貿易,獲得廉價產品和原材料的途徑。與其它因素一起,這使通貨膨脹率處於相對較低水平。來自時尚界的作家蒂爾艾森( Carl Tillessen )就此寫道:"我們現在購買的大多數東西都是在境外製造的,說得客氣一點或無害一些,是因為那裡工資低廉,其實,那裡的工作條件有時類似於奴役。"

經濟學家們認為,國際貿易框架條件已然大變--不僅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德意志銀行基金子公司 DWS指出:"繼美中貿易戰和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供應鏈中斷,普京帶來的衝擊很可能是近年來全球化和全球供應鏈遭受的第三次重挫。"

而若將生產從低薪國家帶回德國,則通常意味著更高成本和售價。德國DZ銀行經濟學家們早在 2021 年 5 月就指出,"去全球化"這一總趨勢有可能改變商品流動,從而推高消費品價格。鑑於此,德國民眾也在為烏克蘭爭取自由的鬥爭付代價。

(德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