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名跨黨派參眾議員已經離開臺灣,但由此引發的台海風波將慣性起伏。他們講了很多「支持臺灣」、美台關係「堅若磐石」、「臺灣對於美國很重要」之類的話。不過,美國議員們此行並非如葛瑞姆宣稱的「展現對臺灣的支持及熱愛」那樣簡單。
臺灣向來是美國政客們的一顆棋子,拜登在中美博弈中打「臺灣牌」的偏好比川普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和更重視運用「外交」杠杆,拜登團隊打「臺灣牌」常常披著「不尋求對抗」和美國版「一中政策」的外衣,但實際上兩面三刀,不時挑戰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約束,這也導致大陸高級別官員斥之為「說一套,做一套」。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美方擔心台海產生連鎖效應。布林肯、拜登相繼對華表態不支持「台獨」,很大程度上是想讓大陸「安於現狀」。但隨著俄羅斯打得不順利,而美國則成功動員起西方國家對俄實施制裁,並企圖逼迫大陸「選邊站」,打「臺灣牌」的欲念又蠢蠢欲動。
前段時間,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被爆料打算於4月10日訪台就是一次測試。由於大陸的強烈反應,佩洛西方面以新冠檢測的「陰陽」切換為名宣佈延後以「保住面子」。但短促的較量客觀上導致了壓力的「提前釋放」,美台方面才敢涉險安排6名跨黨派參眾議員訪台,儘管這可能是在預定的日程當中。
從深層的意圖來看,美國議員們此行是強化「印太聯盟」關係和反華政治串聯的一環,而拜登政府希望通過這種「半政府」的方式來增強島內「倚美圖存」的信心,干擾大陸反「獨」促統的佈局。對此,蔡英文也心知肚知明,趁機表達臺灣是美國在印太地區「最堅實夥伴」,希望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具體到個人層面,各位美議員還有小算盤。作為「領隊」的葛瑞姆系共和黨籍,尺度最大,嗓門也最高,其不僅宣稱「臺灣就是美國的盟友」,「會為價值而戰」,還叫板是時候讓大陸「付出龐大的代價」,外界分析其企圖以此展現成為共和黨黨團領袖的「政治正確」和能見度。相對而言,民主黨籍的孟南德茲作為參院外委會主席卻更加低調,刻意表達「不尋求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的態度,基本上照顧了拜登的面子。
波特曼、傑克森、賽斯、玻爾等人則根據自身定位要麼強調臺灣的民主成就、晶片供應鏈重要性,要麼表達支持深化台美經貿關係以及參與「印太經濟架構」等等,總之這些話讓民進黨方面聽了很受用。六人大體都屬於「親台派」,且葛瑞姆、孟南德茲等四人還是「臺灣連線」成員,平時沒少拿民進黨方面的好處,算是受人錢財,替人說話。
另外,他們與邱國正等軍方人士交流,媒體分析有促進對美軍購的意圖。前段時間,台軍方透露對美軍購的新想法,包括:不買第二座遠端預警雷達、不買「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不買美軍退役軍艦和不買「黑鷹」直升機,引發美方軍工利益綜合體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