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向來以長期規劃的能力著稱,相較於民主體制的反覆無常,北京當局顯得深謀遠慮、一以貫之。然而英國《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政府近年在對抗疫情、經濟改革、烏克蘭戰爭等方面犯下重大錯誤,充分顯示一個獨裁威權體制的弊端:僵化、傲慢、過度控制、報喜不報憂。
首先是上海、廣州與多個省分野火燒不盡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堅持清零政策導致數千萬人陷入無止境斷的封鎖與隔離,經濟成長也受到拖累。關鍵之一在於疫苗,中國的高風險老年人口接種率一直偏低;而且中國一直拒絕進口保護力較佳的西方疫苗;如今,中國的防疫政策陷入兩難:繼續堅持清零會重創國計民生,與病毒共存卻沒有可靠的疫苗會導致死亡病例激增。
另一道類似的死胡同是以追求「共同富裕」為名的經濟改革。習近平與其麾下官員將矛頭對準大資本家,重新強化國家管制,打壓那些一度叱吒風雲的創業家。中國的高科技受害最烈,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的老闆都誠惶誠恐、俯首帖耳,前10大業者市值流失約1兆2000億美元。中共想「除舊迎新」,培養一批更加忠黨愛國的企業,但是手法淪於威脅利誘,而且與全球創投體系脫鉤,恐怕很難有創新競爭力。
再來看外交領域。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後,習近平力挺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深信這是對抗衰微西方(美國)的必要做為,然而卻也因此傷害了中國與歐洲的關係,促使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關係更加緊密,北約(NATO)也重振聲威。中國動輒訴諸侮辱與威脅的「戰狼外交」也產生強大的後座力,先進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已落到近20年的谷底。
《經濟學人》指出,的確,世人不宜低估中國,其中央權模式能夠集中龐大資源、全力實現戰略目標;其輿論能夠被動員;其國內市場規模夠大,為本土企業提供茁壯的溫床,也持續吸引跨國企業與想做生意的外國政府。
但是,隨著政治權力越來越集中,習近平將在年底的中共二十大尋求打破慣例的第三個任期,中國的政府體系也出現新的弊端。威權國家政府最難做到的事,就是在犯錯時認錯。而且習近平地位越高,也就越容易被阿諛奉承包圍。當官僚爭相表態迎合上意,行政效能將會降低。當官員不敢說真話,整個回饋機制就會破壞。
中國的崛起在近年來看似勢不可擋,但習近平的「英明睿智」恐怕會是它的跘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