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用APP保護自己,快篩別人

2022-04-28 05:40

? 人氣

雖然APP不等於真正的快篩,但實際上也是有初步篩檢過濾的保護作用。(資料照,黃信維攝)

雖然APP不等於真正的快篩,但實際上也是有初步篩檢過濾的保護作用。(資料照,黃信維攝)

我有個APP,只要開啟藍芽,雖然不像使用藍芽耳機聽音樂、Podcast,但是卻可以「聽到」、「看到」周遭的人有沒有確診COVID-19。這個APP就是「臺灣社交距離」,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並且與行政院及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合作,使用這個APP,目的在於減少COVID-19傳播機會,從而保護自己,即時簡易「快篩」別人。

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步驟很簡單,一是下載APP,二是保持開啟藍芽,三是進入APP開啟「接觸通知功能」,無須註冊,不會上傳或洩漏個人資料,即使是確診者利用「確診者上傳隨機ID」,這個上傳ID是藍芽碼,無人知道誰是確診者,同時有機制避免確診上傳造假,但若有接觸確診者的通知,能夠藉由APP的定時提醒,提高自己對於身體健康狀況的警覺性,確認14天內或是2公尺近距離接觸2分鐘以上的多數人,其中是否有染疫確診者。

這個APP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是政府協助與鼓勵確診者上傳隨機ID,二是已確診者自己主動上傳隨機ID,三是極多數的台灣民眾下載與使用這個APP。簡單講,對於確診者來說,上傳隨機ID,不會洩漏自己的個資與確診資料,但是可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防疫強度與頻率,對於沒有確診的使用者來說,這個APP就是幫接觸自己的別人做免費的「快篩」。

「臺灣社交距離」APP的介紹,一在疾管署官網,二在APP裡面。功能介紹在此省略,但要推廣新觀念與新思維。快篩試劑要花錢,即使未來施行實名制購買,也是要花錢的簡易採檢。最方便又最隨身的保護工具,就是這個APP。確診者無須擔憂自己個資外洩,因為收到告警訊息者,手機上的APP不會顯示誰是感染病毒者。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只要保持開啟藍芽,APP會自動紀錄接觸史,這些紀錄都在自己手機裡,定時刪除紀錄外,也不會洩漏與散布,只有自己看得到有或無接觸確診者。既能利己利他,為何不快來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社交距離app(圖/擷取自appstore)
台灣社交距離app。(圖/取自appstore)

區公所或戶政事務所、圖書館等基層單位,容易接觸民眾,可以趁機推廣「臺灣社交距離」APP,長者若不會使用,只有在起初下載APP需要使用網路以外,其他過程都是藍芽傳輸隨機ID值(雜湊值),即便有資料儲存,也是儲存於自己手機裡,不會不同手機互傳個人資料,僅是比對隨機ID值是否有確診者而已。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種「匿名快篩」,快篩對象是自己接觸的不特定人或特定人,藉由APP自行比對後,判斷是否要提高警覺。對於確診者來說,這是一方面做功德,提醒接觸自己的他人注意健康狀況,又同時無須開口表達自己曾是確診者,減少染疫的汙名化與歧視對待。另一方面,也同樣是在快篩他人,看看是否要防範新的感染源,避免自己康復後再度染疫。

我使用這個APP已經很久,剛開始傻傻以為這個APP是要我跟別人保持社交距離,等到理解功能之後,才曉得這是利己利人,同時免費「快篩」別人又能提醒保護自己。雖然APP不等於真正的快篩,但實際上也是有初步篩檢過濾的保護作用。只要快篩試劑既便宜又容易取得,配合這個APP使用,民眾更可以自主決定何時依賴APP判斷,等到身體明顯有狀況或是APP警告後身體有狀況,再來花錢做快篩,快篩若陽性,看看社區採檢點在哪裡,不要一開始就往大醫院急診處做PCR採檢,如此分流區隔,省錢之外,也能保護醫療量能,把病床留給中重症患者與急需醫療者,讓他們迅速得到醫護治療與照顧,這也是做功德、積福報。

防疫要成功,隨時APP,藍芽顧隱私,手機保健康!

*作者為自由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青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