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最近日益增加,政府卻採取大幅地簡化通報程序、縮短隔離時間等等因應措施,但是官員並不承認這就是「與病毒共存」。
台灣叫做Omicron型的新冠肺炎(也就是中國所稱的奧密克戎)是這波台灣疫情的主要病毒類型,確診案例從年初的零星個案,到突然每日數以千計,說不緊張肯定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台灣過去兩年一直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現在卻不再公佈確診者足跡、縮小接觸者的隔離範圍,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像是學校優等生突然不再溫習功課一樣。
從官方的解釋來看,雖然口中不説,但是似乎路線的確是朝向「共存」方向前進;總統蔡英文說重點是「減災」、行政院長蘇貞昌講「新台灣防疫模式」。
但是對開放邊境,中央疫情指揮官(台灣防疫最高官員)陳時中卻是給了一個模糊不清、但是偏向否定的答案,就是「要看國際疫情而定」。
不同病毒
猶記得去年(2021)的五月中旬開始,台灣因為爆發大規模疫情而進入三級警戒,不但大家都要戴口罩、餐廳禁止內用、學校停課,到同年八月疫情才趨緩,但是已經造成八百多人因染疫死亡。
雖然當時造成疫情的是潛伏期較長、主要侵襲肺部、致死率非常高的Delta型病毒(德爾塔病毒),而這次來襲的是理論上潛伏期和傳染期都比較短、主要侵襲上呼吸道、致死率低的奧密克戎型病毒。
但是因疫情而過世的八百多條人命對台灣民進黨政府而言,心理上的打擊不可謂不小,政治上也失分不少,就算是現在戰略清楚,也就是求共存、不追求清零,戰術上卻謹慎小心。
此時彼時
2021年的那一波疫情發生時,台灣正處於缺疫苗的尷尬階段,也許是學習到了經驗,這次台灣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通過媒體、專家甚至政論節目的名嘴向社會大眾解釋Omicron奧密克戎型病毒的低致死率和高傳播率。
這種強調「病毒流感化」的科普宣傳看來收到了相當大的效果,更何況如今大約八成上下的人口已經接種了兩劑疫苗,而治療藥物也已經到手,輕症不再送院隔離,醫療量能雖然不敢說絕對沒問題,但是狀況已經比2021年好許多。
另外政府一直宣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的可能性,現在更有專家強調如果套用韓國的疫情模式推估,死亡人數可能會達到1.6萬人、確診人數更有可能到350萬到500萬例。
聽起來的確嚇人,但是從社交媒體、網路論壇等等地方的留言反應看來,大部分的人把這些警告看成是心理上「打預防針」、「做心理建設」,雖然不到氣定神閒的地步,但是好像政府是希望能夠達到「戒慎而不恐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