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孔廉觀點:兩岸經貿連結,尋求臺商新定位

2022-04-29 07:00

? 人氣

圖為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總統蔡英文主持團拜。(資料照,盧逸峰攝)

圖為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總統蔡英文主持團拜。(資料照,盧逸峰攝)

兩岸經貿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個課題,「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雖然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但臺灣仍然無法擺脫或「脫鉤」兩岸經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出口大陸占比高達43%,去年貿易順差1,047億美元,遠超過對全球的654億,而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這個數字更高達1,716億,這樣龐大的國外淨需求,對臺灣經濟成長貢獻,不言可喻。此外,根據金管會統計,上市櫃公司1,635家中,有74%赴大陸投資,累計原始投資金額25,288億新臺幣,截至去年底,累計匯回投資收益5,896億,折算收益率高達23%,足見無論是貿易或投資,都對臺灣經濟佔有重要地位。

其實不僅臺灣,連美國川普也喊出脫鉤,並呼籲美商回流,但上海美國商會去年9月調查,有八成仍看好大陸,且USTR貿易談判代表去年10月在美國智庫CSIS演說,指出美中無法脫鉤Decoupling,甚至還要Recoupling,因為中國大陸配套產業鏈完整,基礎建設(鐵、公、機)等完善,市場規模龐大,另就美中關稅戰,去年10月底徵詢意見,擬豁免549項商品關稅,今年3月決定豁免352項,而免稅期是去年10月12日至12月31日,目的就在降低物價及通膨。

兩岸經貿發展過程

就兩岸經貿發展過程來看,貿易大約始於1980年,而赴陸投資則約始於1990年,三十多年來,兩岸相對的「經濟產業結構已產生鉅大的質變」。早年臺灣輸出輕工業產品,投資則是互補的局面,臺商帶去資金、技術、管理、國際市場營運等,在大陸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遭受外商抵制期間,為大陸帶去發展產業的機會,但三十年過去,大陸從「經濟特區」及改革開放,為經濟帶來快速成長,平均每年以近10%快速成長,近年才因基礎擴大,經濟漸漸成熟,改為中速成長。在傳統產業方面,產業鏈完整,技術成熟,並已大量外銷,高科技產業等方面亦頗有斬獲,部分領域已嶄露頭角,如5G、無人機、供電動車的電池、網路應用、數位經濟等等,兩岸產業已由「互補」走向「競合」。猶憶2010年兩岸協商ECFA,依協議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開會時,我即呼籲兩岸農業應由單純合作走向「分工合作」,否則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兩敗俱傷。

即使是市場經濟的美國,現在也訂了「美國競爭法」,對半導體、晶片,編列520億美元補助。這就涉及產業改革的措施,關於一個國家需否產業政策,中國大陸過去是完全的計劃經濟,是指令性的計畫,近年已逐漸放寬為指導性計畫,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仍扮演重要角色,臺灣方面過去有經濟建設委員會(經建會),現在改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兩者似可扮演溝通平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