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千古文章未盡才的吳其昌

2022-05-04 05:50

? 人氣

吳其昌(見圖)對於邊政的理解,是指「靖邊或治邊之政策」,主要是指中原族群政治力量或王朝對邊疆民族的政策,尤其側重民族關係的觀察。(作者提供)

吳其昌(見圖)對於邊政的理解,是指「靖邊或治邊之政策」,主要是指中原族群政治力量或王朝對邊疆民族的政策,尤其側重民族關係的觀察。(作者提供)

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厂,浙江嘉興海寧縣硤石鎮人。著名歷史學家。其弟吳世昌是著名紅學家。吳其昌「五歲知書,十歲能文,鄉里稱為神童」,十二歲喪母,十六歲喪父,生活艱困,刻苦好學,家愈貧而學愈力。一九二一年,十七歲的吳其昌進入無錫國學專修館,師從唐文治,研治經學及宋明理學,由此開始其學術生涯。以才思敏捷,與王蘧常、唐蘭合稱「國專三傑」。每值休假,必懷炊餅進入各公私圖書館,終日不出,三年如一日。在無錫國專時,慨國事日非,曾上書政府,洋洋數千言。唐文治大為激賞,改杜甫詩讚之曰:「吳生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鬱塞磊落之奇才。」一九二三年十月,在《學衡》雜誌二十二期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朱子傳經史略〉,約二萬字,時年才十九歲。同年在廣西容縣中學任教,並扶助弟妹求學。後轉至天津周家做西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九二五年,清華學校研究院首次招生,此次招生共錄取學生三十三名,吳其昌以第二名考入為第一屆研究生,第一名是劉盼遂。其間梁啓超負責諸子、中國佛教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與中國文學諸學科。而吳其昌此前已撰成《明道程子年譜》、《伊川程子年譜》、《朱子著述考》、《朱子全集輯佚》等初稿,故擇定「宋代學術史」為研究題目,由梁啓超擔任指導教授。於專題研究之外,吳其昌也選修了王國維先後開設的「古史新證」、《尚書》、「古金文字」等課程,從王國維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從梁啓超治文化學術史及宋史。鑽研不輟,時有著作發表,深得王、梁兩先生器重。在一九二六年秋季開始的新學年中,梁啓超講授了「歷史研究法」與「儒家哲學」兩門課,另外又在燕京大學以「古書真偽及其年代」為題做專門講演,吳其昌參與了後一講稿的記錄工作。王國維則在清華研究院教授《儀禮》與《說文》練習,吳於前課也撰有〈講授記〉。其間吳其昌還和幾位同學共同發起組織了「實學社」,並創辦《實學》月刊,以「發皇學術,整理國故」為宗旨,該刊共出版六期,每期都有吳其昌的文章。

清華國學院。(作者提供)
清華國學院。(作者提供)

後來梁啟超邀吳其昌去天津協助辦理文案,自此時起,吳其昌一直追隨梁啟超左右,直至梁啟超易簀。同時在一九二八年,因梁啓超的舉薦,吳其昌受聘南開大學,在預科教授文史,由此走上高等學府的講壇。一九二九年一月,梁啓超病逝,吳其昌代表清華大學研究院全體同學在墓前致辭。出自其手的祭文滿含對導師遽爾去世的悲痛,深情憶述了往日師弟間其樂融融的問學情景。一九三○年吳其昌即離開南開,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系講師,講授中國文化史等課。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當國難日深之際,吳其昌抱著書生救國、義無反顧的決心,毅然於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廿日,與其妻子諸湘和在燕京大學求學的弟弟吳世昌一同絕食,要求抗日。而「合門絕食」「名傾天下」的吳其昌,卻很快被清華大學解聘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