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傳出,半島電視台立即將矛頭指向以色列當局,後者從軍方發言人、國防部長到總理輪番上陣辯解,聲稱當時IDF正與擊巴勒斯坦好戰分子交火,穿過阿布・阿克利赫頭部的子彈很有可能來自巴人一方。
然而除了半島電視台,《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獨立調查網站「Bellingcat」、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也都做了深入調查報導,找到多位目擊者(包括重傷但大難不死的薩穆迪),蒐集各方資料,完整重建案發現場與案發經過:
__當天IDF掃蕩巴人好戰分子的行動在清晨6時30分就已結束,阿布・阿克利赫是在7時之後遇害。
__IDF指稱巴人好戰分子當天行動的地點,距離阿布・阿克利赫遇害地點約300公尺。
__阿布・阿克利赫遇害前後,IDF並未與巴人好戰分子交火,她與同伴絕非「身陷火網」,IDF是唯一開火的一方。
__阿布・阿克利赫與同伴行前已知會IDF,行動時也盡量避免引發誤會,因此IDF並非「誤殺」阿布・阿克利赫。
我們不妨援用以色列總理班奈特的說明:IDF以「盡可能精確、小心、負責任的方式」殺害了阿布・阿克利赫。
而且以色列軍方並非「初試身手」。國際記者聯盟(IFJ)與巴勒斯坦記者聯合會(PJS)上個月底聯手向國際刑事法院(ICC)提出控告:以色列軍方刻意針對巴勒斯坦記者痛下殺手。IFJ與PJS並列舉了4位受害者——阿布・侯塞因(Ahmed Abu Hussein)、穆塔賈(Yaser Murtaja)、阿瑪內赫(Muath Amarneh)、艾希塔耶赫(Nedal Eshtayeh)。4人都是被IDF狙擊手殺害。
5月12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宣布,自治政府將要求ICC調查以色列軍方殺害阿布・阿克利赫。阿巴斯形容她是「為真相犧牲的烈士」,並追贈她象徵最高榮譽的「聖城之星(Quds Star)」。
1971年1月3日,阿布・阿克利赫出生於耶路撒冷一個巴勒斯坦裔天主教家庭,家族來自耶穌降生地伯利恆(Bethlehem)。她幼年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拿到美國籍。半島電視台曾經派她到美國工作,她只待了3個月就回到巴勒斯坦,告訴同事:「我終於能呼吸了,美國的一切都好技術性、好複雜。這裡的生活單純多了,我愛巴勒斯坦。」
阿布・阿克利赫大學時期在約旦渡過,先學建築,覺得發展有限,後來改唸新聞。中東地區最不缺的就是新聞,阿布・阿克利赫畢業之後在多家媒體歷練,1997年進入剛創立的半島電視台擔任特派員,很快就成為台柱,一待就是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