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爸爸負責煮飯,媽媽負責思考。」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大法官,同時也是美國最知名的自由派大法官金斯堡,一生為女權奮鬥,今年85歲的她對LGBTQ人權、墮胎合法化等議題都採取支持、開明的態度,因而深受年輕族群的喜愛,成為風靡網路的話題人物。以她為主題的紀錄片《RBG》4日在美國上映,片中除了講述她成為大法官的歷程,也道岀她的丈夫馬丁一路的支持,成為她最堅強的後盾。
金斯堡(Ruth Bader Ginsburg)的傳記電影《RBG》(片名為金斯堡全名縮寫)一路從金斯堡的童年開始記錄,包括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長大、和丈夫馬丁(Martin D. Ginsburg)在康乃爾大學相識,還有職涯中為了性別平權奮鬥的6場經典訴訟等過程,其中還穿插了許多金斯堡的家庭影片畫面。
戮力為性別平等奮鬥 受益者不分男女
金斯堡在擔任法官前,是一位戮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律師,她在1972年合作創辦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女權計劃,並成為該計劃的首席辯護律師,為不少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辯護,例如一對夫妻「里德訴里德案」(Reed v. Reed),促使聯邦最高法院第一次讓平等保護條款延伸到性別歧視上。
其他還包括1973年的「弗朗蒂羅訴李察森案」(Frontiero v. Richardson),該案中一位女性空軍中尉在為丈夫申請隨軍福利時被拒,因為當時只有男性可以為家屬申請津貼,女性軍官若要申請隨軍福利必須提出證據證明丈夫沒有獨立生活之能力。金斯堡促使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軍方給予軍人家屬的權益不能因性別而有所不同。
此外,1975年的「溫伯格訴維森費爾德案」(Weinberger v. Wiesenfeld)中,金斯堡向法官提出美國《社會保障法案》中保障喪夫的母親福利,卻不讓喪妻的父親申請育兒補助,明顯違憲。金斯堡為性別平等的努力不僅限女性,在「弗朗蒂羅訴李察森案」和「溫伯格訴維森費爾德案」中,男性也因此受到保障。
為妻放棄華爾街高薪工作 馬丁成為金斯堡最強後盾
17歲的金斯堡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法學院唸書時,認識了大她一歲的馬丁。她回憶,馬丁是她認識唯一一個「在乎我有腦袋」的男生。兩人在畢業後便結婚,隨後一同進入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繼續學業,她是當時法學院500名學生中僅有的9位女性之一。在哈佛法學院就讀時,金斯堡和馬丁的女兒珍(Jane Ginsburg)已經出生,馬丁則被發現罹患睪丸癌。兩人互相照顧扶持,馬丁也順利完成學業。馬丁畢業後成為稅務律師,並在華爾街找到高薪工作,金斯堡則跟隨丈夫的腳步來到紐約,轉學至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