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及海洋能可做基載電力 是台灣豐富寶藏
另外,地熱和海洋能也是台灣具有潛力的自產零碳電力。廖俊智針對零碳電力再提另外兩種解方。
台灣蘊藏豐富的地熱,但過去技術不足,現在可嘗試透過開發「深層地熱」,可以當作基載電力,可免於地震等天災時的電力不足。目前台灣僅開發淺層地熱較多。
廖俊智秀出一張地圖,台灣就處於環太平洋地震頻仍的「火環帶」上,但相較環帶上的國家如紐西蘭、日本,台灣地熱開發量能仍非常少,就好像身處寶山之中,卻沒有好好開發。
廖俊智進一步解釋,深層地熱的開發,要挖到地面三公里以下,但相對淺層地熱僅有1GW的潛力,深層地熱有32-35GW,足足多了30倍以上。因此,未來需要精準準的找到地熱資源,精確的探測非常重要,以及地熱工程(如鑽井工程與技術)和發電系統的配合,預期在不久將來可開發成功。
另一項天然資源:海洋能,也就是黑潮發電。廖俊智特別提到,台灣東岸是整個西太平洋黑潮中,流場最穩定最強勁的海域,其發電潛力是日本、菲律賓的1.5到2.5倍。過去因為資料不足,沒有持續開發下去,如今相對資料較為完整,廖俊智認為現在是開始測量洋流、建構模式的好時機。
零碳電力三大方向
整體而言,廖俊智認為台灣零碳電力的前景有三大方向。第一部分是自產,包括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電力系統配套如智慧電網、儲能等;以及還有待開發的自產能源,包括地熱、海洋能,以及新興生質能。第二部分是進口加工,也就是上述的去碳燃氫,先進口天然氣,再加工變成氫。第三部分就是直接輸入能源,例如可從澳洲進口綠氫。
有線上觀眾提問,去碳燃氫有沒有產業合作的機會?廖俊智說,任何排碳大戶都是很好的合作對象,或是對將來零碳能源投資感興趣的業者,都是潛在對象之一。另外,由於去碳燃氫會產生固態碳,這些固態碳可當工業材料,廖俊智認為,對材料有研究的公司,也是很好的合作對象。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