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甚至將能源出口「武器化」,主動對波蘭、保加利亞、芬蘭、荷蘭、丹麥斷絕天然氣出口。這也提醒了歐洲人:制裁是一把雙面刃,導致歐洲市場能源價格高漲,通貨膨脹持續惡化(已達8.1%),消費者首當其衝。
目前俄軍正猛攻烏克蘭東部頓巴斯(Donbas)地區,頗有希望在近日內攻佔整個盧甘斯克州(Luhansk),甚至進而拿下整個頓內次克州(Donetsk),鞏固連結克里米亞(Crimea)半島的陸地走廊,迫使烏克蘭政府接受領土割裂的事實,在談判桌上做出重大讓步;儘管對其領導人而言,對領土主權的讓步形同「政治自殺」。在這樣的態勢之下,區區經濟制裁實在不可能擋下俄羅斯的戰爭機器。
烏克蘭需要火力更強、射程更遠的武器系統
要擋下俄羅斯的戰爭機器還是得在戰場上硬碰硬。開戰以來,以美國、北約(NATO)為首的盟邦體系對烏克蘭進行二戰之後最大規模的「軍援單一國家」行動,而烏軍的表現也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但是對於如火如荼的頓巴斯戰役,烏克蘭需要火力更強、射程更遠的武器系統,尤其是殺傷力驚人的「多管火箭系統(MLRS)」或其機動版「海馬斯(HIMARS)」。美國與北約則心懷顧忌,擔心烏克蘭會將戰事延燒到俄羅斯本土,促使俄羅斯將戰事升高到與北約正面衝突,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總統拜登30日表示:「我們不會將能夠攻擊俄羅斯本土的火箭系統送交烏克蘭。」烏軍最期待的美製M270多管火箭系統(射程300公里)看來是泡湯了,但射程較近的MLRS可能還有希望。烏軍也非常需要火力夠猛的主力戰車,目前主要是由中、東歐北約成員國(如捷克、波蘭)支援烏軍可以熟練操作的俄製T系列戰車,再由德國補上前者的戰力空隙;重點則是戰事不等人,各方動作要快。
因此頓巴斯戰役的發展很可能是決定俄烏戰爭結局的關鍵。如果烏軍能擋下俄軍的攻勢,甚至發動反攻,那麼俄羅斯或許會考慮主動停火,放低談判的身段。但如果俄軍攻佔整個頓巴斯,烏克蘭恐怕會被迫在領土主權上讓步,最好的盤算將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建議的「回復到戰前狀態(status quo ante)」,亦即2月24日俄羅斯開戰之前的狀態,亦即永遠失去克里米亞以及頓巴斯部分領土。
不過就算是後一結局,俄羅斯也無法誇稱「勝利」。只要普京政權不垮,歐美的經濟與外交制裁就會持續,俄羅斯將徹底與先進國家脫鉤,淪為一個必須倚賴中國存活的「化外之國(pariah state)」,短期內或許勉強硬撐,長期而言難逃崩潰命運——失去歐美技術支援的能源業也不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