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4月27日退回台大聘任管中閔為新校長案,要求台大重啟遴選,而台大則於5月12日召開臨時校務會議,建請教育部盡速發聘給管中閔,否則將提出行政救濟。如此看來,台大決定要跟教育部槓上,而台大恐怕將會較長時間沒有正式的校長。這場選舉風波必然影響到整個學術界,甚至政治和經濟的走勢。
回顧這場台灣最高學府的校長選舉,拔管派以獨董事件、論文案、赴中國的活動等「行政瑕疵」和「適法疑慮」為由退回選舉結果,挺管派則以「大學自主」來反對教育部的行政決定。客觀地來看,雙方都有說得通的理由和依據,但明顯地都無法站在法律的制高點,給出任何「一刀斃命」的論點,才會令此爭議持續不斷。關於拔管案,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一起政治事件。政治問題要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否則僵局將遲遲無法突破,這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件壞事。
當企業要進行精簡人事和削減成本時,通常會找來一個「劊子手」來執行砍人、砍錢的工作,而在工作完成之後,這位「劊子手」往往也會遭人怨恨,因此高層就會順勢「砍掉」他,讓他「功成身退」,以便撫平員工們的不滿情緒。然而,當「劊子手」無力勝任或是手腳不夠俐落的時候,企業更該果斷地請他離開,同時執行另一項可行的策略。拔管、挺管的角力已經延續多時而且看似難以收拾,此時,政府也該構思「各退一步」的妥協方案,並且請走不得人心的「劊子手」。拔管案的發展使得台灣內部的對立更加尖銳,蔡英文總統一句「尊重教育部的決定」不但無法平息風波,反倒是推波助瀾。蔡總統曾在當選時說「團結壯大國家並一致對外」,而現在蔡政府能做的便是令這件「一念之間」的拔管案盡快落幕,方能團結國家。
美國總統川普在「通俄門」、操弄選舉、性騷擾案等事件後仍然就任美國總統,並致力於他心中「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策。與此同時,他尚未擺脫官司的陰影與特別檢察官穆勒的追查。雖說美國總統與台大校長選舉難以相提並論,但此種政治運作的邏輯可做為拔管、挺管之外的另一選擇,也就是「試管」。
在台大校務會議建請教育部盡速發聘給管中閔之際,此時便是蔡政府找台階下的最好時機。蔡政府應該接受此項決議,滿足人民以及學術界對於大學自主的期望,同時著重由司法機關來調查管中閔適法性的問題,也就是先試著讓管中閔擔任台大校長,等到將來假使判決確定時再來拔管,這樣才是名正言順、減少爭議的處理方式。當初管中閔當選校長時,蔡政府第一時間決定卡管,其中一項原因便是擔心藍營人士掌握台大,但如今引發極大爭議之後,蔡政府就該退而求其次,以「試管」來平息紛爭,用司法來給管中閔套上緊箍圈,發揮另一種心照不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