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為什麼「群體免疫」希望日益渺茫?新冠大流行是否永無止境?

2022-06-09 08:10

? 人氣

瓦利表示,有鑑於無法為超過100%的人口接種疫苗,加上未來的病毒會越來越能夠躲避疫苗防線,而我們施打的疫苗本來就無法完全預防感染,你可以預測隨著疫情發展,疫苗接種來實現群體免疫的困難度會越來越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還補充道,已知接種疫苗和自然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會隨時間減弱,因此只要我們身上的免疫力不能持續,群體免疫就算實現了也只是暫時曇花一現,維護群體免疫需要全社會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定期為全體人口提供加強針。

2022年4月,北京戴著口罩的機車騎士。(美聯社)
2022年4月,北京戴著口罩的機車騎士。(美聯社)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打疫苗?

瓦利強調,雖然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群體免疫不再是現實的主張,而且疫苗不會讓你百分之百免疫,有效性還會隨時間減退──但我們還是需要施打疫苗。他建議,人們最好接種疫苗搭配其他防疫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改善通風),以顯著遏止病毒在人群中傳播。

他也指出,別忘了科學家與時間賽跑,發明新冠疫苗的主要目的,始終是保護個人免於遭受嚴重染病症狀和死亡,從而減輕疫情對社會與醫療體系的負擔。疫苗對於降低中重症發生率方面的保護力更持久,因此接種疫苗現在與以往一樣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其官網做出同樣呼籲,「在高風險人群中實現較高的初階劑量疫苗覆蓋率仍然是首要任務,各國需要實現這一主要目標,為所有醫護人員、免疫力低下者和老年人接種疫苗。」

20220605-台北榮總中正紀念堂兒童新冠疫苗接種站施打情形。(柯承惠攝)
6月5日,台北榮總中正紀念堂兒童新冠疫苗接種站施打情形。(柯承惠攝)

疫情到底會不會有終結的那天?

隨著新冠病毒變得不那麼致命但更難以控制,早期防疫的策略已經逐漸放寬,我們日常的防疫行為責任已經從公共衛生官員轉移到個人身上。COVID -19疫情只是變得不再像之前那樣緊急,我們還不知道如何準備好與它共存,公眾的防疫倦怠、逃避免疫的高度傳播力變異株,都可能使我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時不時出現確診高峰。

美國康乃爾醫學院助理教授、執業醫師庫拉爾(Dhruv Khullar)上個月在《紐約客》(New Yorker)撰文稱,大多數流行病都會結束。他引述耶魯大學醫師間社會學家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的觀點,指出流行病可以藉由對人體的傷害越來越小,在生物學層面宣告終結;也可以藉由人類自行定義,在社會層面上結束。

「人類是能夠進行社會建構的動物:我們可以自行定義問題,」克里斯塔基斯認為,在生物層面宣告終結之前,我們可以說服自己在社會層面上結束它,可以接受這個新出現但可預防的新冠病毒死亡威脅,然後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情,「與天花、鼠疫或霍亂相比,COVID -19的相對溫和性使我們在這個時代能更早推動社會層面的疫情終結。」

2022年4月,美國喬治亞州哈茨菲爾德-傑克遜亞特蘭大國際機場的乘客。其中也有人沒戴口罩,(美聯社)
2022年4月,美國喬治亞州哈茨菲爾德-傑克遜亞特蘭大國際機場的乘客。其中也有人沒戴口罩,(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