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念,都還受到林肯(Abraham Lincoln)總統《蓋茨堡宣言》(Gettysburg Address)啟發。早年革命的獻金,也有相當大一部份是來自美國華僑與美國友人,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孫中山先生是以美利堅合眾國為藍圖打造中華民國的。孫中山的親美,同樣反應在他革命成功後聘請美國人荷馬李(Homer Lea)擔任他首席軍事顧問這點得到證明。
荷馬李在他的遺作《薩克遜時代》(The Day of the Saxon)中,明確提出英美應該與中華民國合作,共同對抗俄國、德國與日本的戰略構想。其實參考中華民國後來在二戰還有冷戰時推行的國策,我們不得不佩服荷馬李為先知。孫中山看在清朝與北洋政府眼中,就如同當今俄羅斯與中共看待顏色革命一樣,實在是「西方帝國主義」顛覆中國的「馬前卒」。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孫中山晚年與美國分道揚鑣的?關鍵還是來自於美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One-China Policy),主張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同時,卻承認北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在廣州組織國民政府與北洋政府分庭抗禮的孫中山,感覺自己得不到美國支持,只能尋求蘇聯與日本等美國戰略經政者的協助。
國民黨的「革命外交」
20年代初期的中國,在北京有北洋政府,廣州有國民政府,各自推動不同的外交路線。北洋政府的外交靈魂人物為顧維鈞,主張透過和平方式與列強締結「新約」,逐步廢除《不平等條約》並收回租界與治外法權。顧維鈞同樣為中國近代史上數一數二的歷史人物,不過因為他是哥倫比亞大學校友的關係,他的文件典藏於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不像其他民國或者黨國大老那樣典藏於胡佛。
至於國民政府外交的靈魂人物,則是主張推動「革命外交」的陳友仁。陳友人祖籍廣東,卻出生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加勒比海殖民地千里達,這導致以英語為母語的他幾乎失去了以中文溝通的能力。但可能也因為在殖民地長大,又身為華人的關係,陳友仁更能體會到有色人種在白人統治下的不平等待遇,使他的「反帝」情緒比孫中山和顧維鈞更加強烈。
此外陳友仁還從頭到尾見證了孫中山在革命陣營中被孤立,又遭到英美等西方國家疏遠的歷史,更讓他下定決心將「革命外交」推行到底。陳友仁在孫中山去世後,擔任廣州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他主張北伐軍在一路北進,驅逐北洋軍閥的同時,還應該在愛國群眾的配合下以武力收復歐美在華租界與治外法權,解除「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國國力正逐漸走下坡,美國對北伐軍打擊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的行為又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自然讓陳友仁相信北伐軍靠武力收復租界是可能的。1927年1月1日,北伐軍反攻到武漢三鎮,由左派與蘇聯顧問主持的武漢國民政府於焉誕生。武漢民眾則趁機衝撞漢口英國租界,進而與駐紮漢口的皇家海軍陸戰隊爆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