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被諾曼第登陸掩蓋的陰影─談二戰時的美法關係

2022-05-22 07:20

? 人氣

馬克宏(見圖)比起上個月與他爭奪總統大位的國民聯盟領袖勒龐而言,已經算是比較疏遠普丁了,卻還是歐洲最親俄的領袖。(資料照,美聯社)

馬克宏(見圖)比起上個月與他爭奪總統大位的國民聯盟領袖勒龐而言,已經算是比較疏遠普丁了,卻還是歐洲最親俄的領袖。(資料照,美聯社)

今日談到所謂的西方世界,印入我們眼簾的三大國家毫無疑問是美國、英國以及法國。俄羅斯從來不被視為西方國家,德國則是戰敗國,唯一具備二戰戰勝國身份,掌握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西方國家只有這三個。然而美英兩國同屬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法國人則屬高盧文化圈,這自然讓法國與英美的鴻溝從一開始就比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鴻溝還要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進入冷戰以來,法國名義上雖然是反共的西方國家,但是在許多議題上卻刻意與英美唱反調來彰顯自己的獨立性。無論是在1964年不顧美國反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是2003年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都可以視之為代表。可事實上,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中有出兵協助美國脫離英國獨立的光榮傳統,美法關係理應要比英法還有美英關係融洽才對。

然而最近卻有消息傳出,指出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遊說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放棄部分國土,給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一個下台階來換取東歐停戰。馬克宏比起上個月與他爭奪總統大位的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而言,已經算是比較疏遠普丁了,卻還是歐洲最親俄的領袖。

是什麼原因導致法國人普遍敵視或者至少疏離美國?總共有20,386名美國軍人為了從納粹鐵蹄下解放法國而命喪諾曼第海灘,到底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讓表面上是西方國家的法國,如此熱愛與美國唱反調?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院歷史系主任尼柏格(Michael Neiberg),在他去年10月出版的新書中針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答案。

他在其大作《當法國淪陷時:維琪危機與英美同盟關係的命運》(When France Fell: The Vichy Crisis and the Fate of the Anglo-American Alliance)中,指出美國與法國今日的衝突始於1940年6月22日,也就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像納粹德國投降之後,華府一系列錯誤的對法外交政策所導致。尤其是美國無縫接軌般的承認了德國扶持的傀儡維琪政府,更是致命的錯誤。

尼柏格的新書,介紹法國對美國的不安全感是從何而來。(許劍虹提供)
尼柏格的新書,介紹法國對美國的不安全感是從何而來。(許劍虹提供)

法國淪陷帶來的危機

尼柏格認為法國的淪陷給美國造成的心理震撼,遠比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還要大,一來英國與美國雖然同屬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具備表兄弟的關係,可英國走的是君主立憲制度,自然讓美國人民對實施共和制的法國多一層親近感。二來則是不願意干涉舊大陸事務的美國,打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就把法國視為大西洋彼岸的防波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