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從東京都知事選舉看政黨提名思維

2018-05-18 05:30

? 人氣

針對今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是否還會禮讓柯文哲,作者認為可以以日本的情況作為借鏡。(資料照,方炳超攝)

針對今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是否還會禮讓柯文哲,作者認為可以以日本的情況作為借鏡。(資料照,方炳超攝)

近期隨著台北市長選戰升溫,關於民進黨是否自提人選,或者是再次禮讓柯文哲市長,成為全國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有論者認為執政黨不能在首都選戰缺席,所以無論成敗都必須自提人選,才是負責任的表現,先暫時不論贊不贊同此項觀點,我們不妨以日本的情況作為借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與台北市長選舉同樣類型的選戰,自然是東京都知事的選舉。從戰後的歷屆選舉當中,令人極為訝異的是竟然無一名當選者為政黨提名,清一色皆為無所屬(非政黨提名人,意義與無黨籍略為不同,候選人本身可能仍具有特定黨籍)候選人所當選。但很快的我們就會發現,雖然皆是無所屬當選,不過背後可能會有不同政黨的推薦,或者是以支持、支援的形式,來表達政黨的立場。那麼究竟常看到的「公認」、「推薦」、「支持」等方式,有怎樣的差別呢?

「公認」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提名」一樣,即完全代表政黨的立場,而且政黨必須要出具黨員證明書提交選舉委員會。但「推薦」的形式,則候選人不一定要具備黨籍,政黨也不需要特別提交推薦書給選舉委員會,而是打著推薦的旗號,政黨實際上給予相關的資源、組織等協助,類似於2014年台北市長選戰中民進黨與柯文哲的合作關係。「支持」則是政黨雖然在該次選舉認同這位候選人,不過並未特別給予資源、組織等的協助,較屬於形式上的表態。因此從政黨支持的強度來看,「公認」>「推薦」>「支持」。

2018-05-14主要東京都知事候選人(作者提供)
主要東京都知事候選人皆為無所屬(翻攝自選挙ドットコム網頁

那麼東京都知事選舉,為何當選人都是無所屬,甚至多半最強的競爭對手也是無所屬呢?最簡單的理由,即是這是當選機率極大化的理性表現。在中央層級的選舉裡,由於政黨理念將主導全體國家走向,所以多半國會候選人皆會以政黨公認的身分參與選舉。但在地方層級的選舉,即使是首都規格的東京都知事,由於首要處理的為地方事務的發展,而非意識型態的競逐,所以無論是政黨或是候選人,都會下意識的淡化政黨的色彩,藉以吸納更多選民的支持,並且保留更多的合作彈性。根據民調顯示,在日本往往有超過40%無特定政黨認同的選民,因此在地方行政首長的選舉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由政黨公認,假如該政黨的包袱過重,將可能使對該政黨持負面態度的選民,因而不投這位候選人,導致選票難以極大化,降低勝選的機率。

從這角度來看,不難理解為何東京都知事從未有當選人具備政黨公認的身分。不僅是東京都,在大阪府知事的選舉當中,也可看出當選人長期為無所屬的現象,直到近期才因地域型政黨大阪維新會的崛起,當選人才具備政黨公認的身分。類似如此候選人為無所屬的情況,在日本反而是常態現象,不僅是都會區,就連鄉村地區的首長選戰也是如此。

當我們將焦點重新回到地方層級的本質來看時,比起黨派意識型態差異,選民很可能更重視的是治理能力及市政願景。從日本的案例中,也可知道不因為東京都作為首都,就因此有所例外。台灣的兩大黨初選機制,在經過長久演化後,皆為採取全民調作為機制,而非黨員或排除特定立場,邏輯上當然也是站在回應最多數選民的立場上。我們不妨重新想想,究竟多數的台北市民想要的是什麼,再來決定政黨的提名策略。

*作者為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專案經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