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正處在一場緊張的貿易爭端之中,稍 有 不慎,它就可能升級為一場全面貿易戰。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先挑起了這場貿易爭端。他威脅說,如果中國不降低 關稅 ,進口更多的美國產品,並且 為 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更便利條件的話,他就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 數百億美元 產品 加徵 關稅。
北京予以了還擊,威脅將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關稅。
BBC駐台灣記者蕭靄君(Cindy Sui)在中國和美國都生活過。她在這篇分析文章當中探究了貿易活動中的中國心態,以及這種心態是如何受到歷史影響而形成。她列出了一些線索,顯示華盛頓和北京如何能夠向彼此學習,從而成為更好的貿易合作夥伴 :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美國貿易脫離了英國控制。從那時起,美國人一直試圖在中國市場賺取巨額財富。
即使在當時,中國對於打開國門進行對外貿易也心存疑慮,這個國家更願意閉門造車,自給自足。
中國為通商設下了限制,比如堅持只接受白銀作為支付手段,並且將中國與西方的通商區域僅限於距離香港不遠的廣州,名曰「十三行」。
當時的美國商人發現很難找到令中國想要購買的商品。他們出售給中國人的主要是人參和動物皮毛,同時轉而通過將中國商品賣給美國人來掙錢。
如今的中國比起當時已經有了巨大變化—現在它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它的出口額高於世界任何國家,而進口額則僅次於美國。
不過,自給自足的願望仍然非常強烈,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會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限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試圖通過迫使別人轉移技術來學習如何製造別人的產品,並且對於中國企業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視若無睹。
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種思維模式。
在中國人的思維當中,過去那個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與西方通商的時代仍然留有印記。
19世紀,歐洲國家通過軍隊轟開中國的大門,闖入中國的市場。為了攫取中國的硬通貨,英美甚至向中國走私鴉片,毒化其國民。
與此同時,日本逼迫中國簽署不平等條約,為外國人在中國建立經濟主權打下基礎。
經歷被巧取豪奪的數個世紀,以及此後在共產主義經濟模式下裹足不前的數十年,在中國人的思想裏打下的烙印延續到了今天——中國是脆弱的,必須保護自己,並追趕強國。
考慮到這樣的歷史和這樣的思維模式,中國以及很多中國人認為貿易從來不是公平競爭,就不足為奇了。對他們來說,對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優勢根本就是他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