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香談起與哥哥相處的回憶——由於家中三位兄長與她的年紀相差甚多,她不時感到寂寞。曾錦堂卻很細心,注意到妹妹的低落,便常常帶小貓、小狗回家作她的玩伴。或是麗香心情不好時,便搭著她的肩膀,一起繞著西華堂的大埕說笑、唱歌。二○一四年也還在世的老舅舅,年屆九十,回憶起這個外甥,直說他嘴巴甜、愛說話。家人的記憶中,曾錦堂是體貼、開朗、能言善道的青年。
在幼年的妹妹眼中,相較於自己的孤僻,哥哥是耀眼的太陽。曾錦堂自公學校畢業後,考進臺南工學院的附屬工業學校(今成大附工)機械科。除了成績好,他也熱中於校內的公共事務,特別受同學們的喜愛,擔任自治會長。曾錦堂的遺物,有一張與附工同學的合照——連他在內,四位青春、朝氣、帶著調皮笑容的學生,穿著制服,一齊在臺南市中山公園(今臺南公園)合影。照片中,四人手上拿著書,趴臥草地。照片背面寫著「一九四九年十月三日」。合影的四位青年,分別是曾錦堂、林嘉明、李添木、邱焜棋,都是他要好的同學。
接著,麗香對哥哥的回憶,來到了特務抓人的那一天。一九五○年八月十七日,深夜傳來緊促敲門聲。兄長穿著臺南附工的制服,似乎早有預感。陌生人表明他有「匪嫌」,要曾錦堂隨他們走一趟。母親護子心切,囑咐曾錦堂從後門逃走,卻換來堅定的拒絕。也許曾錦堂是不想給家人帶來災難吧!當晚的細節及之後的種種,在麗香的記憶裡早已模糊。她唯獨有一個深刻印象——特務窮凶極惡,殺氣騰騰,讓年幼的她相當驚駭,多年後仍然是鮮明的印記。
悲劇如何發生?曾家人所知不多,甚至連同案的人有誰、或是合照中三位青年是否也遭遇這場災變?一切都理不清楚。麗香心想,風暴的開端也許與合照中的「書」有關。她猜測,哥哥應該是參加了學校的讀書會,讀了「紅色書籍」。至於讀書會有誰?何時進行?哪些人入獄?麗香一概不知,也不覺得哥哥真有參與國家指控的「非法組織」。又好比兄弟曾煥堂的回憶——曾錦堂曾在家中祕密組裝無線電,在當年可是違法的事。因此,舅舅判斷「曾錦堂一定有做些什麼」。麗香卻不同意,她認為哥哥「應該只是純粹有興趣」。
即使在家族的記憶中,對於曾錦堂為何招來災厄,也有著分歧的猜想——卻也都止於猜想,缺乏清楚的細節。那麼,麗香究竟怎麼理解悲劇的起因?她的判斷是:「源於一位外省老師。」多年前,她接受彰化高中老師呂興忠訪問時,這樣詮釋了哥哥的案情:「是『讀書會』中一位來自中國的年輕教師,被國府視為匪諜逮捕時,身上帶著他與曾錦堂等十位得意門生的合照,這張照片就成為特務羅織罪名的『證據』。」後來教師被捕,跟他親近的學生也都被國家指控為匪諜,枉送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