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這只是電價長期上漲的開始─錯誤時機的正確決策

2022-06-24 07:20

? 人氣

下周是否調漲電價成為焦點。圖為月初藍委開記者會批政府拿夏季電價跟全民搶錢。(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下周是否調漲電價成為焦點。圖為月初藍委開記者會批政府拿夏季電價跟全民搶錢。(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下周一(27日)經濟部的電價審議委員會要召開會議,決定電價是否調漲,官方釋出的訊息已偏向調漲,最後如確定漲電價,就是一個「錯誤時機中的正確決策」,全台正為過去錯誤的政策支付代價。民眾更要有心理準備:這很可能是電價長期上漲的開始而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雖然根據體制,每半年就召開一次電價審議委員會,討論電價是否調整,不過實際上,那些會開與不開一樣,因為國內電價從2018年4月就開始「凍漲」,原因不是成本無變動,而是「政治考量」下凍漲─有時是選舉前,「不宜」漲價以免丟失選票,有時是為能源政策護航,不讓外界批評增加綠電導致電價上揚。

就這樣一凍4年,大眾似乎已習於「電價平穩」的太平歲月。不過,這次的會議特別引入矚目,一來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台電燃料成本飆漲,在審議會召開前,台電對外釋出電價要上漲18%才夠本的訊息;再者,全球正受通膨肆虐,台灣通膨雖然相對較輕、通膨率在3%多,遠低於歐美的8-9%,但民眾已是哀嚎不已,電價如果再上漲影響當然大。因此最後電價是否會上漲可謂萬眾矚目,經濟部長王美花周四受訪時表示,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影響,電價費率審議會討論數個漲價方案,至於漲幅,將於下周由產官學界委員來決定。

這番話被外界視為官方終於不再堅守凍漲政策,電價上漲算是鬆綁,只是漲幅未定。

電價該不該上漲?當然該漲,而且早該漲。過去的「凍漲」,不論用什麼理由,最後一定是由國營企業(台電、中油…)吸收成本,換個角度看,就是政府、也是納稅人去補貼用電者,結果是用電越多的企業、商家、富人,得到的補貼越多。如果每度電補貼一元,那些一年要用電100億度的耗電企業,等於得到納稅人100億元的補貼;至於那些用電度數少少的庶民、窮人,一年得到的用電補貼大概就是以千元計罷了。

這就是由政府補貼的凍漲制,潛藏最大的問題與不公平:逆向所得重分配。當然,人為壓低電價,也讓用電者缺乏積極省電的動機與誘因。因此,如果最終官方終於揚棄凍漲,讓電價反應成本上漲,當然是正確的作法─即使可預期上漲幅度必然遠遠低於打平成本需要的幅度,畢竟還是一個起步。

不過,這個「正確決策」卻選在一個錯誤時機,全球正受通膨肆虐,美國通膨上到8.6%、英國是9%預期很快要到二位數,歐盟國家通膨也在7%左右,台灣通膨雖然低於歐美,但也已連續3個月超過3%,最重要的是:這波通膨方興未艾、尚未走到盡頭,國外的預測是明年之後才可能走緩。台灣情況不會比較好,3%多的通膨率不會是盡頭,美國強勢升息讓美元走強、台幣走貶,因此輸入型通膨會因此進一步被強化,加上國際通膨持續,此時電價上漲又來「攪局」,結果必然會助長通膨。

某個角度而言,蔡政府正為過去4年凍漲的錯誤政策「償債」,社會也為此付出代價;過去幾年物價平穩、甚至還有通縮問題(物價下跌),如果當時不要「太政治」,讓電價反映成本上漲,先釋放漲價壓力,現在面臨的壓力就會大幅減少,甚至有本錢為避免通膨惡化而凍漲電價一次。正在凍漲中的天然氣情況雷同,不早放手則代價會越來越高、而且最後終究不得不放手漲價,屆時社會衝擊會更大─半世紀前能源危機時,類似情況台灣早已經歷過,政府豈能不記取教訓?

對未來,民眾也該作好心理準備,如果這次電價調漲,應該只是長期上漲的開始而已。幾年前經濟部就曾承認,為了非核家園,電價必須上漲3成,這個幅度主要是計算價格高昂的綠電比例增加後的影響,因為蔡政府給予綠電業者全球最佳的收購價格─如離岸風電以每度5.8元向開發商收購20年,這個價格遠高於煤電、核電的發電成本,最終必然會由民眾支付。但台電這次估電價該上漲18%、即接近2成,主要反映的其實只是煤、氣等燃料成本的上揚,「非核家園成本」尚未納入、且未來必然反映,廉價的電將越來越難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