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說有病菌或違禁藥,我們這邊驗出來都沒有啊。他們只要說有就是有,這就是政治的因素。每件事都一樣,鳳梨或芭樂都一樣啊。通路的問題,我們養殖戶也不知道怎麼辦?」這是在台灣屏東養殖石斑魚的林春來向BBC中文的傾訴。
6月10號,中國海關發出通告稱,在石斑魚中驗出違禁藥物,將自6月13日「暫緩」石斑魚輸入中國市場,引發台灣養殖業者驚慌及台灣政府抗議。
據此,台灣農委會批評北京此舉是自去年開始禁止鳳梨(又稱菠蘿)、芭樂等水果之後,再次「以農逼政」傷害自由貿易及兩岸經貿。不過,北京則強調一切依循食品安全規定,批評台灣政府泛政治化。
無論如何,如同鳳梨被禁,此次石斑魚事件,再次引發台灣農業危機。台灣農業水產品倚賴單一中國市場的問題再次浮現,這些爭端事件亦是兩岸政治變化的縮影。
過去石斑魚及鳳梨等產品是在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獲得豐沃利潤的產物,台灣相關業者在零關稅下,獲得豐厚利潤。但在兩岸關係緊張下,ECFA清單上的台灣貨品及農作物正在面臨危機。有分析稱,ECFA正是台灣這些產品被禁的關鍵。
根據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聲明,2021年,石斑魚年產量約1萬7千公噸,外銷中國大陸6121公噸,佔近外銷量91%,佔全台總產量36%。
兩岸貿易爭端再起
回應中國大陸的禁令,台灣陸委會6月15日發出聲明說,此事緣起中國大陸海關部門在2021年12月便透過兩岸協議平台,通報台灣有2家養殖場石斑魚檢出禁藥。陸委會解釋,台灣農委會與地方政府當時便調查涉案養殖場,結果均未檢出禁藥,因此在今年1月起,已經三度通報陸方調查結果,但沒有收到積極回應。此次突然宣佈禁止石斑魚出口中國大陸,台灣業者及政府無法接受。
中國大陸國台辦聲稱台灣未提供石斑魚整改證據。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大陸海關去年以來,多次從台灣石斑魚中檢出土霉素超標。兩批石斑魚中發現孔雀石綠和結晶紫兩種禁藥。他又說,這兩種禁藥對人體有致突變、致畸和致癌的危險性;近日,大陸海關又自台石斑魚中不斷檢出禁用藥物結晶紫,他稱這「說明台灣地區石斑魚養殖藥物安全管理體系存在嚴重問題。」
事實上,石斑魚是高單價水產,多半在台灣南部的農業大縣屏東縣及高雄養殖。在台灣宴會或中高價餐廳中很受歡迎。石斑魚外銷到中國大陸則超過10年,在兩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石斑魚在大陸打開市場,帶給台灣水產業者豐潤收入,許多台灣養殖業者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
林春來向BBC說,石斑魚不需透過第三地譬如香港或金門小三通到大陸,能從台灣產地直接「活送」到中國,深受饕客歡迎 :「我們吃什麼,他們(中國民眾)就吃什麼,石斑魚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