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台灣人面對烏克蘭危機也有同感,畢竟這幾十年來對岸的武力威脅從來沒有停過。面對著如今的國際情勢不禁要問,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會如何反應呢?所謂的「戰略模糊」直到今日仍然是美國政府對台灣的外交政策。這在當初提出來的時候可能是有效的。然而,如今的世界在烏克蘭危機以及中國的崛起的情況下對美國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一場台海戰爭的意味究竟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學者邁克爾·奧斯林(Michael R. Auslin)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正如中國在2010年於南海挑起爭端一樣,美國和其他國家以前模棱兩可的態度讓中國能夠在散佈區域內影響力中佔據上風。烏克蘭最初不願動員應對俄羅斯的威脅,西方國家不斷勸和談,這讓普京有時間進一步加強侵犯烏克蘭的軍事力量,畢竟追根究底,只有開戰的那一方相較對方做好了完全的準備。邁克爾先生提到,在經濟層面上,美國不能失去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芯片生產地;而在地緣政治的層面上,「失去台灣」將嚴重打擊國際力量的平衡和民主同盟的力量,同時損害美國的領導力,再一次繼阿富汗的事件重創美國盟友對於美國的信任。
但是這些可能都已經是老調重彈了。重要的是,中國在軍事和經濟上的逐漸崛起證明現狀與十年前截然不同。美國軍隊支持台灣的威懾性已經不足以阻擋北京的侵略政策。然而,隨著近年來中國軍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的數量激增,台灣民眾似乎並未意識到這一點,有壓倒性的54%的人認為如果戰爭爆發,美國會並且能夠「有效」威懾中國。
此外,美國前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和美國國會高級代表團頻頻訪問台灣,更近一步的建立起和台灣民眾的信任。現狀表明,雖然美軍援台能力仍領先於解放軍,但這個能力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美國威懾中國的可信度對於中共正在下降。針對於「戰略模糊」這個現狀正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所寫的:「只要美國足夠強大以維持它,只要中國的軍事實力遠不如美國,「戰略模糊」就非常有效——但那些日子已經結束了。」,因此敦促美國停止戰略模糊。
還要考量到的一點便是中國政權本身的不確定性。以「民族主義」領導中國的習近平在疫情以及經濟上都受到挫折,因此為了轉移國內目標對台進行攻擊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此同時,中國經濟之脆弱性同樣也是要我們要考量的一大因素,因為戰爭就是要靠財力,而中國經濟的內在問題頻頻發生對於其侵台能力的減少也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是,台灣人對於中共的大外宣要有警惕心,因為其大外宣的運作原理便是將中國侵略所帶出的不確定性透過台灣人對於戰爭的恐懼來引發台灣國內的內亂,導致中共還沒侵略台灣就先自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