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滅亡後, 經歷後晉(936~947) 、後漢(947~951) 和後周(951~960) 三個短命的王朝。時局動盪,移居太原的呂氏家族,由於史料缺乏,情況不大清楚;不過,946 年呂龜圖的家庭在洛陽的居所迎來了一個新生嬰兒,他就是未來大宋王朝的「狀元宰相」呂蒙正。
呂家早已在宋朝建立前,就從山西太原遷徙到河南洛陽。雖逢亂世,但呂龜圖還是有很多妻妾,可見家境生活還算不俗;可惜,呂蒙正的童年亦因此而飽歷滄桑,其母親劉氏因為丈夫「多內寵」,夫妻間經常爭吵衝突,最後呂蒙正母子被呂龜圖趕走。但劉氏忠貞守節,誓不改嫁。呂龜圖調職邊地後,呂蒙正遂與母親到洛陽龍門山的寺院寄居,一邊侍奉劉氏至孝,一邊努力讀書。「風雪破窯」的生活最是艱苦,呂蒙正只盼能一朝登第,脫貧解困。皇天不負有心人,太平興國二年,呂蒙正舉進士,太宗親點為狀元,從此飛黃騰達。不過,父母的離異叫呂蒙正十分遺憾,呂龜圖後來回到京師,他就向雙親跪泣請求復合;礙於兒子情面,兩老答應與呂蒙正同住,但夫妻終是「異堂而處」,呂蒙正早晚奔走於父母兩邊廂,服侍周到,孝感動人。
呂蒙正是太宗繼位(976) 後第一榜科舉的狀元,即宋人所謂的「龍飛榜」,當時太宗正積極進行統一大業,求才若渴;他們君臣兩人同值三十多歲的壯年,大有作為,呂蒙正自然受到太宗的眷顧重用。983 年,呂蒙正升任參知政事,988 年即為宰相,自登第未及十年而執政,十二年就拜相,當世罕見。是時開國元勳趙普(922~992) 為首相(北宋宰相制度,滿員時有三人,簡稱為首相、亞相、末相),太宗實有借其地位護持呂蒙正之意;難得的是,與擅操權術的趙普同殿為臣,呂蒙正不但未有招致嫉忌,反而得到趙普大力推許,可見其持重穩健。不久,趙普罷相,呂蒙正代為首相,至991 年罷,任相共四年;993 年呂蒙正復為首相,至995 年罷,期間獨相一年六個月。1001 年,真宗再起用呂蒙正為首相,翌年呂蒙正患病,前後七次上章請求退休,至1003 年罷,居相位兩年七個月。
呂蒙正三次任相,在位約九年,為政注重簡靜,他曾引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論,游說太宗對人民施行寬大政策,用人則以德行為先,黜退小人,使賞罰不會過度。對外方面,呂蒙正亦反對征討攻伐,他曾向太宗說:「戰爭傷人耗財,不可常常發動」,後來又以隋煬帝(楊廣,569~618)和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征高麗無功為戒,勸導真宗切勿輕啟對遼戰爭;至其罷相返歸洛陽養疾,仍叮囑真宗「以百姓為念」,接受遼人請和之議。然而,呂蒙正並非消極面對邊政,當時西北守將屢請增兵抵禦西夏,他便說「兵非取於民不可」,請求於河南各州徵調壯丁服役;又建議於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威虜(今河北省徐水縣西)、靜戎(今河北省徐水縣)、順安(今河北省高陽縣東)等沿邊軍州預備充足的糧餉,後來更主張授予西涼府(今甘肅省武威市)六谷部首領潘羅支(?~1004) 為觀察使,借此挑撥吐蕃與西夏的關係,以夷制夷。其實,呂蒙正主張實施清靜無為的政策,自有其背景及需要,蓋宋初經歷多場統一戰爭,太宗時又三敗於遼,國家元氣大傷,民生受損,加以西夏人又蠢蠢欲動,故統治者必須與民休息,惟當邊禍嚴峻危及王朝安全時,則自然要積極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