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提出的中國夢以及與此相聯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等新詞無不帶有強烈的民族特性,頻頻進入公眾視野,無形中灌輸和強化了大眾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只有中共才能維護民族利益實現民族復興的認知和形像。
中國的左派天然擁抱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因為中共執政的群眾基礎很大部分是中下層民眾,他們由於所受教育以及政府治理方式之關係,更容易接受這套帶有強人色彩的話語蠱惑。儘管如此,在中共十八大前,由於領導人紅色基因的色彩不鮮明,以及鑒於民族主義在反日大遊行和薄熙來事件中的破壞性而遭到輿論批判,政府雖利用民族主義但也對它保持一定警惕,民眾特別是左派的民族和愛國熱情很難形成一股趨勢性力量,事實上,他們在十八大前的後期,受到了官方有意識的壓制。
但習近平上台後這種情形有根本改觀。習近平本人的紅色基因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讓民眾尤其是左派嗅到了機會,官媒對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也大力鼓吹,官方也在有意識地利用民眾的愛國熱情,推銷自己的民族主義治國理念和政策,從而導致了十八大以來中國民族主義的泛濫,左派尤其是極左在民族主義的旗號下橫衝直撞,不可一世。實際上,他們在這一時期充當了官方的打手角色,在極左的輿論火力批判甚至某種程度的物理清除手段的威脅下,自由主義學者噤若寒蟬,繳械投降。輿論一統是官方希望看到的現象。
民族主義在近期更是得到了集中爆發,以中國官方對海外航空公司發函敦促它們改正網站或標識中有關台灣的表述為標誌,民眾掀起了一個民族主義的小高潮。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過去是中國受西方壓迫,然而現在,政府要它們改正錯誤不得不改,這種中國強大起來的民族虛妄感是前所未有的。它無疑也使得民眾對本國那些走國際路線的企業的容忍度下降,這樣一來,導致中國企業尤其是後一類企業時刻提醒自己在開展對外投資等企業活動時要小心行事,生怕扣上損害國家利益、不愛國的帽子。
另一方面,中國民族主義的治國理念和政策也推廣到了企業和商業領域,這就是國家資本主義,而在十八大後,又進一步發展成為技術民族主義,以中國製造「2025」為代表,後者是一個以高科技為主的確保中國產業升級和在未來全球競爭中位於制高點的一個宏大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