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仍有相當多的管制,稍微敏感或是牽涉到高科技的產品,不少列為管制,美方可能放鬆管制嗎?如果放鬆似乎違背美國「防範中國追趕」的政策,但如持續管制甚至管制加嚴,則縮小逆差效果就降低。根據美國一家基金會的報告,如果美國將對華出口管製程度降至對巴西的水平,對中國貿易逆差最多可縮減24%;如果降至對法國的水平,最多可縮減34%。
當然,真要追根就源,最難搞與最難掌握的就是那個「川普滿足點」,沒有人知道其滿足點在那裡,而且反覆變化不定;鑑於過往的記錄與表現,終川普任內,中美貿易爭端恐怕只能永遠走在鋼索上了。
雖然中美之間暫時避免了一場貿易戰,所有人都能鬆一口氣;但後續中美談判必然有的增加採購、開放市場,還是會讓中國國內與週邊國家面對一波衝擊。例如中國開放、增加美國貨品(如豬肉)進口,其國內產業當然受衝擊;再如中國改為多向美國多買農產品,巴西、阿根廷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大概就要減少;向美國多進口能源(原油、天然氣),可能俄國、可能中東,能賣給中國的能源就少了。
當然,與台灣、韓國、日本關係密切的大概是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中國向美國多買半導體,就會減少向台、韓、日購買;而為了因應此變化,企業的投資有可能被引導到美國投資。待中美後續談判,增加採購清單、數量、方式,及開放進口清單逐漸明朗後,其影響與對企業動向的牽動就會更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