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他們都生於1997年的香港,如今的身份認同卻大相徑庭

2022-06-30 12:00

? 人氣

「香港人有著無私精神, 不會光顧著個人利益, 願意分擔社會大眾的傷痛。他能成為這一個群體的一份子, 讓我不會感到孤單, 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於7.1「回歸」週年日,John坦言沒有特別感覺,衝其量是一個公眾假期而己。對於未來, 他坦言很悲觀, 新的選舉制度令市民的真正聲音不能被帶入議會, 而香港政府一味效忠中共,不是站在香港人的角度上出發。

例如他說,第五波新冠疫情,政府在「與病毒共存」和「動態清零」間左右搖擺,對病人分流、全民檢測,舉棋不定,因為他們不是站在市民角度出發,而是一味迎合中央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國安法下,執法界線模糊,讓市民的自由空間繼續收窄。

但John坦言自己沒有計劃移民, 而是希望留下來與其他香港人一起走這條艱難的路。「香港是培育我成長的地方, 這是我的家, 我仍然希望留下為這個地方付出,」他說。

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

六月早些時候,香港民意研究所公布「一國兩制25週年中期民情總結」之「市民身份認同感總結」, 報告顯示,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感跌至2017年6月以來新低;但與此同時,18至29歲青年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只得2%。

同樣生於97年,今天十月將滿25歲的劉學廉認為他是一名「中國人」, 2012年反國民教育事件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 2014年的「雨傘運動」及2019的反修例風波, 就更讓他堅定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劉學廉成長於一個普通的香港公務員家庭,小時候父母沒有刻意向他灌輸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看升國旗、聽國歌也沒有特別感受。小學四年級,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禮升國旗那一幕讓他有了一份民族自豪。「哇, (當時覺得)我們的國家這麼強勁, 很振奮,感到很自豪」。

然而,真正讓他開始思考「中國人」身份是在2012年反國民教育, 當時很多人認為,那是洗腦的教育。 但劉學廉說,他感到迷惑, 為何閲讀自己國家的歷史會是一個問題並引起衝突, 於是他主動找老師討論, 也去閲讀教材, 發現並不如大家所指的的那樣, 於是就有了後面的身份反思。

他回憶起高中時通識科有一課堂教導身份認同問題, 大部份同學都稱聲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的「香港人」, 是純然的「香港人」, 那種對立情緒頗為強烈,讓他感到不悅。

他說,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 自己注意到了香港出現「去中國化」的現象, 感覺當時很多人希望把「香港人」和「中國人」兩個身份進行割裂,自己也陷入了身份認同的危機,之後的思考以及後來的反修運動, 幫助他確立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