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他們都生於1997年的香港,如今的身份認同卻大相徑庭

2022-06-30 12:0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John出生於一個典型的香港中產家庭,父親為中學老師,媽媽當文職工作,小時候家僱有一個傭工,日子簡單而快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生於1997年,已滿25歲的他說, 之前自己沒有太強的身份意識, 對「中國人」這個身份也沒有特別的抗拒, 看著特區護照上 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又是香港身份的證明, 這是內地人沒有的, 自然就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香港人。

家人也時不時和他談論中共的歷史, 包括國共內戰、 文革、 大躍進、 「六四」天安門事件等。

John告訴BBC中文,還在上小學時, 新聞節目前會播放國歌,他並沒有反感, 反倒認為畫面頗為吸引人, 在08奧運、神舟5號6號升空期間, 他都為此而感到光榮, 感到自己國家強盛。

但之後, 日漸認識到中國人權方面的一些黑暗面,比如說民運人士如劉曉波、 李旺陽受到的不人道的對待......往後又有中港矛盾, 內地人在香港搶購奶粉和販賣水貨問題......對國歌便開始感到厭惡, 「到現在仍然感到這首歌很諷剌,這是一首鼓勵你去革命的歌。」

John表示,讓他真正確立「香港人」身份是2014年的「雨傘運動」, 而到了2019反送中運動,對他來說,是一個實踐作為一個「香港人」的使命。2012年政府強推國民育教育到2014年中國人大有關特首普選中候選人資格審查的決定,讓他慢慢意識到所謂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原來是一個謊言, 「那一刻感到很失望,對中國的印象更為反感」。

John
John

最近, John特地抽空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校園走走,這是培育他成長的一個重要地方,校園的每一個地方都承載著沉重而深刻的記憶。

2019年,香港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反修例運動,而中文大學是一個重要戰場,烽煙四起。 John也參與了這一場運動。他說,那些日子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不同崗位都有參與, 可能是物資支援及急救性質, 哨兵也當過, 不經不覺就越行走越前,」他說。

剛開始時他瞞著父母跑上街頭抗爭, 當他們知道了後, 初時並不理解, 認為這是一場以卵擊石的對抗,對他的付出感到不值, 憂慮他作出無謂的犧牲。 經過多次溝通後,父母逐漸理解。

「以往香港人的價值觀很現實, 買房子買車子, 成家立室…..」 John說,「然而,在反送中運動當中, 他們意識了更重要的東西, 就是要有民主、自由、法治才可以建立自己理想的人生, 於是很多人不顧自己,就是犧牲了自己前途也走出來去爭取公義。」

John認為, 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分別是: 香港人對公義、自由、民主的堅持, 對不公不義的事勇於發聲;在中國的管治下, 香港人仍然勇於發表自己的聲音及反抗, 展現的是他們勇氣及智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