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賢專欄:為何曾俊華不能如馬哈地般叛變

2018-05-25 07:00

? 人氣

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的馬哈地,成功領導反對派勢力,扳倒當年提拔他的國民陣線,讓馬來西亞迎來獨立後首次政黨輪替。(AP)

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的馬哈地,成功領導反對派勢力,扳倒當年提拔他的國民陣線,讓馬來西亞迎來獨立後首次政黨輪替。(AP)

馬哈地成功帶領反對派,取得關鍵的保守票源;曾俊華縱使取得逾六成民意支持,成功拉攏部分保守選民支持,但礙於北京對選舉的操控,最終在高民望下落敗。為何兩者命運大不同?

大馬政府變天的關鍵是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帶領,由巫統出走成員組成的土著團結黨加入反對派,成功拉攏馬來人保守票源。說是「全民海嘯」,倒不如說是「馬哈地效應」,是壓倒國陣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個效應,令反對派攻破過往視為國陣堡壘的鄉郊和東馬地區,促成變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民懷緬的高效專制

在當地搭乘計程車時,不少司機都談到馬哈地在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令大馬走向現代化,因此即使過往一直投給國陣,在今次大選都選擇投予希盟,既不滿國陣施政不善,同時亦希望馬哈地回朝能令大馬再次強大。

當然,也有當地年輕華人談到,希望新政府可以改變貪腐風氣,透過選舉改制杜絕專制重臨。這種對過去美好的嚮往,融合對未來的期盼,成為今次選舉最重要情緒。

這種對過去管治美好回憶,而且對民主到臨、政權變天的期盼,在亞洲多個曾經歷高速經濟增長,同時處半民主、半威權狀態的國家和地區非常普遍。在「亞洲四小龍」港、韓、台、星,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經濟高速成長期都在專制政權掌政時出現。

專制對政府最大的「好處」,就是大部分的政策都是執政者說了算,即使有議會也只是橡皮圖章式存在。這樣的執政者和議會結合,形成「高效」政府,再加上後冷戰時期的經濟合作,令這些政府可取得巨大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實質改善。這種甜蜜的回憶,令不少人懷緬美好的上世紀末。

在傳統的現代化民主發展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 of Democratization)當中,經濟增長令中產階級增加,政府投資教育令人民教育水平提升,為民主化提供基礎動力。因此,在這些地方就出現了民主化的浪潮,而韓、台、泰都成功邁向民主化,落實民主改革,雖然泰國後來出現嚴重的民主倒退。

而馬、港、星的政府則透過吸納反對聲音、緩慢推動民主發展,再加上競爭性威權體制的確立,令這些地方呈現有選舉的局部民主。雖然現代化理論為人詬病甚多,但最少可以做為我們對健全民主或公民社會必要條件的理解。

不少特首選舉期間的香港民意調查都反映曾俊華的支持度遠超對手胡國興和林鄭月娥,但最終落敗而回。圖為他到鬧市宣傳時許多市民主動要求與他合照。(攝影/黃樂祈)
不少特首選舉期間的香港民意調查都反映曾俊華的支持度遠超對手胡國興和林鄭月娥,但最終落敗而回。圖為他到鬧市宣傳時許多市民主動要求與他合照。(攝影/黃樂祈)

《民主在退潮》(Democracy in Retreat)一書提到,民主政府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透過有效的政績,維持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令選民對民主制度的政府管治有信心,從而鞏固民主制度。它亦指出,民主倒退國家的貧窮率和貧富不均程度甚於其他國家。拉丁美洲、菲律賓與泰國等民主倒退國家,經濟和社會問題都較為突出,民選產生的「強人」領袖,以至於軍政府的介入,令民主制度頻臨崩潰邊緣,而公民社會亦陷於功能癱瘓狀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