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於,既然林智堅的論文和竹科管理局委外研究報告有88%重複,那麼該報告必定也是脫離診斷研究的常軌,不理會委託單位的需求,完全依循學術研究的慣例。換言之,竹科管理局花了45萬元,只是為了支持一項著眼於學術發展,對自己沒什麼參考價值的學術研究。
這就讓我納悶了。既然是竹科管理局發包的研究案,必定有多個團隊參加投標,而且決議前必定要提出研究計畫並進行簡報,最後由多位學者專家獨立評分並擇優錄用,研究完成後同樣還是要提出研究計畫並進行簡報,並由多位學者專家審查其內容是否符合要求。那麼,是因為其他競標團隊爛到不忍卒睹,還是那些擔任評審的學者專家都有眼無珠,搞不清楚診斷研究與學術研究的差別,才會讓竹科管理局花了45萬買到一份垃圾?
答案呼之欲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稍具社會經驗的成人,或在校期間曾經擔任學生會幹部的青年,都很清楚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不需要我饒舌了。
問題百出的理論模式!
用公帑資助學術研究並沒有錯,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第一集的開場片段,點出了缺乏商業價值的學術研究在資金上的窘迫。但問題在於,公開資助是一回事,審查過程變成純粹的「走流程」是另一回事,因為從林智堅的論文不難看出,那份研究報告不但在理論架構上問題百出,在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上也是千瘡百孔,正常情況下應該視為「不合格,應予退件」的學術論文。
說穿了,林智堅的論文其實是在「驗證TCSI模式對竹科管理局的適用性」,用學術名詞來說就是一篇複現(replication)或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研究,據以確認TCSI模式能否應用在竹科管理局這個特定的場域或脈絡當中…其目的是為了確認特定理論或模式是否具備「四海皆準,百世不易」的特徵,而不是只適用於特定的時空環境。
TCSI模式有3個版本,分別針對製造業、服務業、和政府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圖1是針對政府與其他非營利組織的部分…林智堅的論文直接轉貼《品質月刊》當中的英文原圖,我將之全部譯成中文。圖中的橢圓形代表該模式所涵蓋的構念(construct,意指不像身高體重那樣可以客觀測量的事物),沒有加框的文字代表個別構念所涵蓋的構面或向度(dimension),這兩者以白色短線連結,而黃色箭頭則顯示了各個構念之間的因果關係。
光是這個理論模式,吐槽點就太多了,例如期望和認知兩構念為何選擇歐洲學者那只有理論性探討,沒有進入實證階段的整體、功能、與技術3分法,而且還把原本的功能與技術共同影響整體變成3者比肩?為何不採用更具權威性與普遍性,原本就納入期望與認知的SERVQUAL模式?但這類問題是可以討論的(debatable),只能證明該研究在文獻回顧上確有重大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