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台積電的前景黯淡?當《經濟學人》警告「半導體產業可能迎來超級大蕭條」

2022-07-11 06:20

? 人氣

上海的蘋果專賣店。(美聯社)

上海的蘋果專賣店。(美聯社)

台積電今年1月17日的股價是683元,比起2019年1月4日的208元整整上漲超過3倍有餘。不過高歌猛進的「護國神山」股價自此反轉—3月4日跌破600元、6月22日跌破500元、7月6日一度掉到僅有435元。這幾天雖然拉出一波反彈行情,但這代表半導體榮景即將再現、台積電的股價可望重回顛峰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惜《經濟學人》與《日本經濟新聞》都不這麼看。

眾所周知,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的大環境造就了台積電過去兩年的榮景,一方面晶片出現嚴重短缺,二方面晶片市場的需求大幅上漲,在供給面與需求面的雙重加持下,台積電的股價自然居高不下。除了台積電的投資人笑呵呵,只要問問新車、遊戲機PS5、還有電腦顯示卡的買家「貨有多缺、價有多貴」,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不斷加碼台積電。不過這股被《經濟學人》稱為「渦輪增壓式的榮景」,如今為何卻被警告可能出現「超級大蕭條」?

用最簡單的話說,晶片的「供不應求」已經反轉為「供應過剩」。

英特爾、Intel、半導體、晶片、晶圓(圖/英特爾)
(圖/英特爾)

過去一段時間由於晶片市場的龐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全球半導體業都在瘋狂增產。包括台積電的新廠計畫預算從2021年的300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440億美元;台積電的兩個主要對手—英特爾和三星去年則一共投資了920億美元(比2019年成長73%);中國砸了500億美元左右支持國內晶片生產;美國政府更可望為國內新建的半導體工廠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和激勵。但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6月30日卻警告投資人,智慧型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使用的儲存晶片即將供過於求,今年第三季的銷售額可能比原先預期少了五分之一;三星甚至考慮在下半年降低儲存晶片的價格

其實不只電腦與手機的儲存晶片,考慮通膨與經濟衰退可能導致消費者對所有內含晶片的需求下降,從電子產品、家用電器、甚至汽車市場的前景都不甚理想,費城半導體指數今年以來已下跌40%,比起追蹤大型企業股價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半導體產業今年的表現明顯還要慘上一倍。加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可能分裂全球市場,連《經濟學人》也說「那個在疫情期間的超級明星產業,突然顯得不那麼耀眼了」。根據QUICK FactSet統計,40家世界半導體主要企業的總市值截至7月1日為3兆美元。與2021年底相比減少了近1.8兆美元。

三星在晶圓代工雖居全球第二,使盡全力卻拉不近和台積電的市佔率差距。(美聯社)
(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市場對晶片的需求似乎比預期消退得更快。佔總體晶片需求約30%的個人電腦市場,受到新冠疫情趨緩、遠距工作與授課的需要已經成為常態(甚至大家開始回到辦公室與學校),今年第一季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少了5.5%,今年全年出貨量被看衰將下降8%左右;佔總體晶片需求約20%左右的智慧型手機銷量也不被看好,作為全球最大手機市場的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今年4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一,今年第一季全球手機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少了8%,而且以經連續3季衰退。更糟糕的是,如果全球經濟真的陷入衰退,電腦和手機市場的萎縮將更加嚴重。

至於佔總體晶片需求大約一成的數據中心與汽車業,伺服器晶片的中國訂單已經開始減少,雖然汽車業還在瘋狂下單,甚至比實際需求高出兩到三倍(避免重演去年因為晶片短缺造成產量削減的慘況)。雖然目前汽車業的產量依舊沒有跟上需求,但已有市場分析師警告,過去連續幾季汽車晶片的出貨量都比起預期高出40%左右,因此手上可能握有大批晶片庫存的汽車業可能會在某個時刻減少訂單。野村證券就認為,由於誤判生産計劃,汽車晶片短缺可能趨於緩解。

日產汽車。(美聯社)
日產汽車。(美聯社)

分析公司未來視界(Future Horizons)指出,半導體業去年下半年對晶片蝕刻設備的支出比疫情前成長大約75%,鑑於這些投資轉化為新的半導體產量大約需時一年,因此真正的產量過剩潮恐怕還沒有出現,2022年下半年才會迎來更大的衝擊。此外,由於半導體產業積極興建新的晶圓廠,2022至2024年預估將有58座半導體廠上線(2020至2021已有34座晶圓廠投入營運),這將使全球晶片產能再提高40%左右。

除了半導體業的自主增產,《經濟學人》說去年的晶片危機嚇壞了各國政府,也讓西方國家開始正視75%的半導體產自亞洲的事實。因此許多國家希望能夠國產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尖端晶片:除了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的《晶片法案》(通過後將在5年內對半導體產業提供最多520億美元的補貼與研發補助),歐盟正在考慮對半導體業補貼440億美元,印度、日本和南韓也有類似的計劃,更不用提中國在2014年之後,一直為半導體產業提供補貼。

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積電(TSMC)(AP)
(AP)

《經濟學人》指出,政府的干預以及積極補助當然可能導致更多的產能過剩,而且一個沿著國界分散的晶片產業,可能會背上浪費性重複生產的風險,進一步推高消費者的成本。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更估算,如果半導體生產都能在區域內自給自足,晶片價格將上漲35%至65%。

除了積極補助,美國政府也在持續阻止中國買家獲得半導體以及製造半導體所需的工具。但對半導體產業來說,中國就是全球最大的晶片市場,這也讓美國的晶片製造商失去主要客戶,甚至警告「失去中國客戶後,他們龐大的研發預算將難以維持」;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則在美國施壓下,可能無法對中國出售成熟製程所需的深紫外光(DUV)微影機台,這意味著ASML將失去15%的銷售額,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客戶佔其銷售額三分之一的半導體材料供應商Lam Research與KLA-Tencor(所以這些廠商都在積極與美國政府交涉、希望能夠解禁)。

美國總統拜登12日在白宮羅斯福廳與美國重要企業領袖舉行視訊峰會。(美聯社)
(美聯社)

不過包括《日本經濟新聞》與QUARTZ都指出,目前雖然敲響了「晶片供應過剩的警鐘」、出現了「因爲庫存週期影響、每幾年總是重覆一次的半導體產業惡夢」,但這個惡夢目前看來並不包括台積電這樣的尖端晶片生產者。因為目前真正過剩的是那些相對低端的晶片,而高端的晶片產量仍在迎頭趕上。問題是半導體需求總是呈現線性增減,業者對於産能卻只能採取階梯式增加,因此當需求回落,「意料之外的生產與庫存」恐怕一時踩不住煞車,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也恐難真正置身事外(況且這幾家半導體企業的股價都已集體向下)。

如果通膨與經濟危機持續惡化、晶片的市場需求持續下跌,台美日韓的新半導體廠這幾年又陸續落成,更不要提艾利森(Graham Allison)和谷歌前首席執行官施密特(Eric Schmidt)日前警告「中國半導體行業已取得引人注目的進步,可望在2025年超越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產地」,屆時包括台積電在內的晶片業巨頭又該如何應變?《經濟學人》說得客氣:如果真的供過於求,那就控制資本支出、重整資本紀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