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閥之說」也並不少見。前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就曾指控中央研究院某院士,說他是學閥,專門「養小鬼」做一些「跟屁型」的研究。《新新聞》曾對學閥做了專題報導「台灣學閥傳奇」,直指前教育部長、前中央大學校長與交通大學教授所形成的三角聯盟,把持「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成為超越藍綠的學閥組織。學閥的領導人甚至與藍綠政客交好、或因政府政策研究之需要,而保有影響政府決策、官員人事甄補的權力。
余英時望重士林,仍不免被指為學閥
余英時望重士林,但仍不免被指為學閥。盧建榮教授在《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說:「余英時生前已布局了兩代的人事,一共產生了學二代五人、學三代五人,均位據要津。余英時學派再生產能量之高,舉世無雙。這還是台灣一隅的實力,沒算上香港、大陸,以及北美的門生呢。說余英時學閥,可真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他指出:「余的一代弟子,佔位了中研院兩任副院長,兩任史語所所長,三任副所長,歷史學組主任一位;還外調國科會任人文處處長一位,教育部任歷史學門召集人一位,……全都控有學術資源分配大權。在未來的一個觀察指標是余門的學三代,是否囊括頂級權位和桂冠,便成了學術自由是否正向發展的風向標。」
老賊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節制、收斂
前中研院副院長朱敬一寫過一篇反省文章 〈學者十誡──對「學閥」現象的警惕與建議〉說:「像我這樣的「準老賊」,已經能充分體會年輕人對我的禮敬與退讓。假若我真的要需索什麼好處、強佔什麼空間、主宰什麼人事,老實說年輕人不容易攔住。明乎此,我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節制、收斂。六十歲的準老賊都有這樣的威力了,七老八十的正港老賊,當然更該警惕。」
天地君親師的內蘊夾層只見供需關係
學閥古今中西皆有,華人社會更是普遍,此與「天地君親師」的固有觀念有關;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荀子·禮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這種封建的思想就像「數來寶」,聽起來似乎順溜溜地,而實際並不合邏輯,並不必然。天地君親師的內蘊夾層,反而是統治階層與封建倫常之間的供需關係。以師生關係為例,倘若老師沒有給弟子甚麼好處,對弟子的出路沒有提攜及安排,怎還能指望學生一往情深,「尊師重道」到底呢?
「恩師」是何許人也,不好啟齒
明朝文學大家方孝孺,盛傳他因拒絕為燕王朱棣(明成祖)起草登基詔書,遭遇歷史上慘絕人寰的「誅十族」,即在宗親九族之外加上門生、友人,遭斬殺者高達8百多人。高嘉瑜說,國安局長陳明通在台大國發所裡面「子孫滿天下」,幾乎所有綠營人士都由他指導,由於陳明通本身政治傾向偏綠,大家跟他很合得來。這次林智堅抄襲疑案曝光之後,陳明通指導過的碩生,雖不至於被「誅十族」,但以後大概也不好意思跟人說起自己的「恩師」是何許人也。
*作者為文化觀察者,作品集參看JOE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