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文明衝突的先知,侵略強權的幫兇──當代最具影響力伊斯蘭學者路易斯

2018-05-29 06:20

? 人氣

兩大關鍵概念:「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文明的衝突」

1974年,路易斯做了一個改變生涯的決定: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進入地位崇高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他在IAS一年只需授課一學期,不必負擔任何行政工作,他的學術研究進入黃金時期,而且開始擔任聯邦參議員傑克森(Henry M. Jackson)等美國外交鷹派人士的顧問,學術圈外的影響力蒸蒸日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90年9月,路易斯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發表封面文章〈穆斯林憤怒的根源〉(The Roots of Muslim Rage),提出他對當代阿拉伯社會病態的診斷,認定「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基本教義派)」(Islamic fundamentalism)已形成嚴重威脅,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摩擦已無可避免,他稱之為「文明的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小路易斯11歲的美國政治學大師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受此啟發,2年之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影響深遠的〈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

路易斯認為伊斯蘭教是一個偉大的宗教,曾經孕育出偉大的文明,但是伊斯蘭文明數百年來都在走下坡,阿拉伯世界出現一個又一個獨裁高壓政權,導致原教旨主義與極端主義興起,對西方文明代表的現代化與世俗化滿懷憎恨與憤怒,認為這些力量踐踏了穆斯林的傳統價值與忠誠,剝奪了他們的信念、期盼與尊嚴,甚至斷絕了他們的生計。

大師級論戰 薩依德:路易斯對阿拉伯世界一無所知

路易斯的理論受到另一位大師薩依德(Edward W. Said)的強烈批判。薩依德認為路易斯是一個歐洲中心觀點、扭曲事實的「政策科學家、遊說家與宣傳家」,以學術外衣掩蓋其政治色彩,將複雜的文化與認同問題簡化為卡通一般的善惡對抗。薩依德甚至痛批:「路易斯至少40年沒踏入中東,據說他略懂土耳其,但是他對阿拉伯世界一無所知。」路易斯則反批薩依德「輕蔑抹黑,恫嚇影射」。

其實路易斯還是有「踏入中東」,只不過並非阿拉伯國家,而是以色列。他一生捍衛以色列的生存權,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曾說要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Yasir Arafat)放棄恐怖主義,就像要老虎伍茲(Tiger Woods)放棄高爾夫。前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不但表揚路易斯的成就,而且把他的著作列為內閣官員必讀。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