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決策方式,對企業而言當然是潛藏風險與災難;更大的災難是《敏感科技保護法》草案中,訂有嚴厲的罰則,違反規定不僅為刑事責任,且可究責至企業負責人,刑期可長達7年。此所以業者會說出此法恐怕會讓一大半的企業老闆坐牢,「以後,我們可能要在牢裡開會了」的話。
此外,政府恐怕錯估了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定位。台灣確實在某些科技技術上仍有優勢,但其實基本上台灣仍是技術輸入國,大部份還是要靠與海外合作開發,同時技術在商業上也需要有出海口。如果台灣真出台如此嚴厲管制的法令,是否管得住技術外流尚有疑問,但更可能的是先掐死自己。
例如現階段可被認為「敏感科技」的技術,大概不外乎5G、AI、互聯網等IOT產業領域,但很悲傷的是這些技術,台灣其實不擁有核心技術,更不是全球最前端的領先者;台灣企業在研發這些技術,基本上還是靠與國外的合作(如高通)。政府只要訂下一個嚴厲的管制輸出限制,大概合作夥伴就跑光;照業者的說法:所有商機立即喪失,技術研發、創新也會停住,無法前進。
當然,山不轉路轉,企業要規避這種不合理的管制,能作的應該就是:海外另外成立公司,把技術合作與研發直接就放在政府管不到的國家。原本政府想要產業升級、企業多多把研發中心設在台灣的期待,就完全不必寄望了,反而是把這些研發技術都往外推吧!
難道這就是政府要的結果嗎?回首過去,政府應看看有多少台灣企業被不合理的管制管到商機盡失、競爭力下滑?這部《敏感科技保護法》,還是讓它繼續塵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