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曾經身為職業軍人,應該不會反對國防的重要性。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的國防預算都超過3千億台幣,更別提各項軍購案或國艦國造等往往都超過百億的案子。過去也有許多類似的說法,認為買武器或是養軍人都是浪費錢,應該把錢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例如小朋友的營養午餐之類的。然而,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外交和國防的作用,本來就不能夠用短期的經濟效用或一時的成敗來評估。長期維持的目的是以備不時之需,震懾敵人、展現國家奮鬥的意志,進而維持友邦對我國以及人民對國家的信心。我國的外交預算和國防預算相比,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如果館長覺得給海地45億的貸款和捐給世衛100萬美金不划算,如果用同樣的邏輯來檢視,那國防預算的3千多億不也是同樣不划算嗎?
事實上,國防預算3千多億看起來很多,但美國人還不滿意,認為我們應該要提升到GDP的百分之三以上才合理。這樣的建議反映出美國人認為我國對於自己的國防安全還不夠負責,甚至是懷疑我國自我防衛的決心。這多少會影響到美國對我們的支持,而美國卻是我國唯一可以依靠的安全保障。同理,如果我國大砍外交經費,或是不願有所承諾,這釋放出什麼訊息?是否代表我國已經喪失信心、放棄奮鬥了呢?既然如此,那麼其他的友邦憑什繼續支持我們?會不會引發新的一波斷交潮?中共會不會趁虛而入?政府的威信和民心士氣會不會受到進一步的打擊?這樣的推論或許稍嫌誇張,但卻是必須考慮的最壞後果。考量到這麼嚴重的後果,還能說花錢維繫邦交國或爭取國際能見度不值得嗎?
如果詢問外交或國際關係專業背景的人,只要不是政治立場特別偏激或學業不精,大致上都會同意這樣的分析。或許,就連大部分的台灣民眾和蔡政府應該也會部分同意。大家都知道外交和邦交國很重要,雖然花錢的效果一直令人懷疑,但我國的外交處境這麼艱難,一方面短期內似乎沒有解方,另一方面也是不忍苛責外交人員,所以也就盡量避談此事。長久以來,大家就像「國王的新衣」裡面的民眾,明明知道國王沒穿衣服,但也知道國王的苦衷,所以大家都盡量不說出來而已。過去幾任政府,也不是沒有碰過邦交國斷交或是外交經費的使用被質疑的事情,但通常都能夠誠懇的和民眾溝通、解釋。如果承認有錯誤的話,甚至會有部長級的官員出面道歉,甚至是下台。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知道國家很困難,都有一個共同默契,也就不再深究。
蔡政府的問題是,當他們在野時,非常樂於擔任「國王的新衣」裡面那個小孩的腳色,總是在找前任國王的麻煩,就算有穿衣服也要講成沒穿衣服。當他們上台後,卻用同樣的方式在花錢,當碰到邦交國斷交時,既沒有解釋清楚為何這樣花錢,也沒有溝通和反省的誠意,也沒有人下台負責,甚至還怪罪在野黨。這也難怪,他們再也藏不住自己也沒穿衣服的事實,而被一個天真的小孩揭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