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電進攻蘇聯,根據《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一書透露,「對史達林而言,開戰是個難以承受的事實,當時的參謀總長朱可夫在回憶錄中提到,『開戰第一天,他無法真正控制自己,堅定地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敵軍的攻擊行動大大震撼了史達林,以至於他連說話的聲音都變小了;在組織戰鬥行動方面,他也會下達不符當下情勢需求的指令。』」
史達林的反應可以預料,為避免德國入侵,他才主導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是惡夢成真,但統帥失措如何面對國家危機?當時是俄共政治局的幾個要員半架半推讓史達林振作起來,重掌最高統帥職責,有了領導中心,也才有蘇聯後來的慘勝。
國家面臨危機,領導人的決斷不只攸關軍隊勝負、更攸關人民身家性命,如果不幸蔡英文成為戰時總統,她會是什麼樣的統帥 ?蔡英文擔任總統以來,兩岸關係日趨惡化,幾乎沒有溝通管道,國際各種風險評比機構評估,台灣已被列為最危險國家、台海最可能爆發戰爭地區,如何在危機時刻成為稱職的總統、或甚至戰時總統,這個問題理論上應該在蔡英文的心裡想過千百遍。裴洛西來台後解放軍進行軍演,無疑是九六年來台灣最接近戰爭的時刻,總統和政府在危機時刻是否稱職,就是一個觀察點。
針對軍演,總統雖然數度在臉書發文要國人安心,但沒有進一步召開國安會議或舉行記者會安定民心的動作;事實上,蔡英文還在演習第二天出席了一場美食展,這演的是那一招?
針對中國軍演政府第一時間並未提供太多訊息,國防部一直到八月八日才舉行記者會,連共軍是否侵入我國領海都講得很模糊,解放軍軍演第一天試射東風飛彈飛過台北上空,台灣人渾然不知,一直等到日本發布訊息,才逼得國防部不得不狼狽跟進宣布;政府不公布有各種奇特的理由,例如因為飛彈飛越的是外太空所以不算領空,當然更奇特的理由但未必不是民進黨政府所想的,正如綠委王定宇所說:「中國想用賤招影響台灣民心士氣,我們何必配合!」
換句話說,在共軍軍演的危機時刻,蔡英文和政府要表現的是台灣平靜如常,確實,共軍軍演時期,台灣人開開心心的過父親節,國際媒體引為奇觀,台灣人的平靜如常也成為蔡英文和外交部記者會宣傳的重點,問題是:台灣人表面上的平靜代表的是什麼意涵?是完全了解現實後的堅毅?還是了解現實後的無奈麻痺?亦或是因為對危機無知無覺所以才能如常過節歡樂?
就如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政府用來穩定人心、鼓舞士氣的宣傳—《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這樣的保持冷靜是國家遭逢危機時的最高境界,也是面對危難時所必須,然而,人民只有在真相中才能保持冷靜,在訊息不明的狀況最容易滋生恐慌。
人民並沒有要求政府要透露軍事機密,但中國攻擊台灣已算是「可預測的意外」的灰犀牛事件,風險等級甚高,政府有義務提醒人民防備;例如,解放軍既然要武嚇台灣,發射飛彈攻擊台灣的機率不低,但政府歷來演習中,從未認真的對飛彈攻擊進行操演,多數民眾遇到飛彈來襲、不知離家最近的防空避難所何在?也不知道如何就地進行自我防護?荒謬的是,頗為簡陋的萬安演習都還發布防空警報,但是貨真價實的飛彈經過台北上空,民眾反而沒有知的權利。
飛彈通報事件透露出蔡政府的心態,寧願相信中國仍有理性及節制的能力,卻不相信人民有共度難關的民心士氣,因此,攸關人民福祉的重大事件,卻往往無法從政府口中得到真相。
不透明、不溝通的背後有時是不決策,例如,即使北京不對台進行直接攻擊,但這次已擺出圍台軍演態勢,毫不掩飾將來以封鎖方式來解放台灣,這發生的機率遠超過灰犀牛事件,無自產能源的台灣,被封鎖後有多少能源安全存量?政府如果不事先謀畫因應,台灣屆時豈非坐以待斃?
在尼爾.弗格森的《末日》一書中,提出面對災難時「為政無方的心理成因」,他列出五項,分別是一、未能從歷史中學習,二、缺乏想像力,三、受限於上一次困境,四、低估威脅,五、拖延,或是等待不會出現的確定性。
然而,這五項解釋都無法說明蔡政府以無危機狀來面對危機的態度,不能說實話、不能誠實告知能源缺口的唯一原因,就是真相可能衝擊民進黨的選情,這才是為政無方的真正原因。這也許正是台灣人不害怕的原因:因為多數人不知道危機已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