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率以及中國的外匯儲備自1993年以來的數值,如[圖1]所示。同期間中國大陸之國際收支表中的經常帳、金融帳與國際收支(準備帳)餘額,則可示如[圖2]。由於人行壓低人民幣匯價,故中國的經常帳自1994年起每年都出現盈餘,而且此盈餘自2002年起快速增加。此經常帳盈餘以及近乎每年皆呈現的金融帳順差(1998年是唯一的例外),使得中國的國際收支盈餘快速成長。此國際收支盈餘由人行買進,因此[圖1]顯示中國的外匯儲備也迅速累積。
唯迅速累積的外匯存底與快速成長的經常帳順差,也透露了人行干預匯市、壓低人民幣對外匯價的事實,導致歐美各國與IMF對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以促進出口的批評聲浪日愈升高。中國在國際壓力下,遂於2005年7月21日進行第二次匯改,將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1%,不再釘住美元,實際採取管理浮動匯率制度,讓匯率走上小幅、逐步升值之路。不過,隨後金融海嘯在2008年爆發,中國為了因應風暴對出口的不利衝擊,於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間人行又強力介入匯市,將人民幣重新釘住美元。2010年6月19日中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參考一籃子貨幣,容許人民幣每日在一小幅度內波動,人民幣對美元復呈現逐步升值走勢。人行在2012年4月與2014年3月,且兩度放寬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的每日浮動幅度。
在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以及2010年6月至2014年初之這兩段期間,雖然人行逐漸放開人民幣波動幅度,使人民幣如[圖1]所示呈現緩步升值之趨勢,但是[圖2]顯示大陸的經常帳盈餘於2005 至2008 年仍逐年擴大,2009至2013年方略有縮小;又國際收支盈餘則除了2012與2014兩年較低外,每年的盈餘也都在US$2,500億以上,以致[圖1]中的外匯存底除了在2011至2013 年中之外,皆呈現快速的增加。這些統計數字充分顯示人行在2005至2013年期間,仍多積極買進外匯,遏抑人民幣的升值幅度。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匯率干預
中國大陸自2009年起,以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為手段,啟動人民幣國際化。經歷幾年的努力,採取各種有助人民幣國際化的改革開放措施,人民幣在充當國際間貿易與投資結算工具、占全球外匯交易比重、離岸人民幣業務之發展,以及作為外國外匯儲備之央行家數與比重等方面,都有了相當的進展。IMF且於2015年11月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占權重10.92%,自2016 年10月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