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後LIBOR時代的金融市場新課題

2018-05-28 05:10

? 人氣

作者指出,來金融市場將同時面臨多重指標利率的時代,也會讓後LIBOR時代的金融體系,因為不同資產間存在更高的摩擦而產出內生的不穩定性。(資料照,取自pixabay)

作者指出,來金融市場將同時面臨多重指標利率的時代,也會讓後LIBOR時代的金融體系,因為不同資產間存在更高的摩擦而產出內生的不穩定性。(資料照,取自pixabay)

金融界使用了30多年的LIBOR,即將逐步走入歷史。英鎊隔夜指數均值(Sonia)、美國聯準會的銀行同業融資利率(OBFR)和附買回交易利率(Repo)則成為未來可能的接班者。

揮別3月美、歐、日等主要央行的重要會期後,關於升息腳步、政策轉向的各種預測紛擾,似乎已暫告一段落。殊不知,這種「一切都在預料中」的氛圍裡,有項未受太多重視的表訂改變,可能讓金融市場曝險在一個效率明顯降低的狀態中。那就是,比聯邦資金利率影響性更大、金融界使用了30 多年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將逐步走進歷史。至於LIBOR有多重要,單從2017 年全球約略有US$350 兆金融商品合約與它連結,相當於聯準會資產負債規模的一百倍,即可得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巧合造就了LIBOR不易被取代的地位

在解讀LIBOR時代落幕的原因之前,必須先了解它的由來。其實,LIBOR能擁有今天的地位,可說是一連串的巧合。早在1969 年,當時十幾間英國的銀行要對伊朗巴勒維王朝進行US$80,000,000 的聯貸案(在當年算是天文數字),伊朗的財政部長希望這筆貸款能採取「浮動」利率計息,但此時全球金融市場並沒有指標利率(reference rate)的概念,使「浮動」利率沒有基礎可依憑。

被尊為「歐洲美元之父」的希臘銀行家詹巴納基斯(Minos Zombanakis),當時想出了一個創舉,亦即由參與聯貸案的銀行定期對雙方同意相互借貸的利率水準進行報價,再將這些報價的平均利率加計銀行在聯貸案額外承擔的風險後,作為聯貸案所適用的利率。後來,有愈來愈多的聯貸案採用這種方式進行。1986 年英國銀行家協會(BBA)就開始統整這樣的指標利率至今,也就是如今的LIBOR。

LIBOR問世後,搭上1990 年代金融去管制的風潮,加上電腦科技讓運算力的成本大幅降低,令衍生性金融商品得以蓬勃發展。其中,利率交換(Interest Rate SWAP,IRS)大行其道,已經制度化、可減少各種摩擦成本的LIBOR便成為各方首選。隨著愈來愈多的合約連動LIBOR,產生所謂的網絡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讓市場對其依賴更深,進而形成贏者全拿的局面。

從1990 年到1997 年, 美元、歐元、日圓、英鎊與瑞士法郎等主要幣別適用此項全球統一的基準利率,也成為全球銀行業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的基準利率,直接影響利率期貨、利率交換等金融商品的定價。連結LIBOR的合約亦從US$2.3 兆擴大到US$23 兆,迄2008 年甚至創下US$400 兆的歷史新高紀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