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大專校園心理健康」之永續規劃

2022-08-29 05:40

? 人氣

筆者誠懇建議,每位大專院校之主事者,皆該認真思考且提出「校園心理健康」的規劃與政策,並將其永續推行。(資料照,柯承惠攝)

筆者誠懇建議,每位大專院校之主事者,皆該認真思考且提出「校園心理健康」的規劃與政策,並將其永續推行。(資料照,柯承惠攝)

近年校園心理健康相關之憾事頻傳,在疫情延續、新興媒體等多面向的影響之下,校園內要完整建構「心理健康」的環境與氛圍,所接受到的挑戰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筆者曾有機會在大專院校中負責心理健康相關政策規劃的過程中,卻發現面對「學生心理健康」議題,許多人與單位處理的背後心態常是「沒事就好」、「交給專業」與「責任誰扛」。這些似是而非的思維,不但無法幫助莘莘學子建立責任感與自我接納,反而造成更多的挫折與依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真心急切的呼籲主管單位與學校,拜託不要再等到發生憾事後,才努力補強!許多長期且紮根的規劃,是該認真經營思考的。筆者具體建議,可從下列4個面向來規劃:「教育」、「深耕」、「網絡」、「永續」

教育: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大專院校的心理健康不能僅以「疾病」來考量,更該從「教育」與「成長」的理念著手。在可參考到的數據中即已顯示,「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等常是學生求助的主要議題,而並非「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心理疾病。因此,當討論校園心理健康時,校內的師長,包括從校長以下乃至於系所的導師,再加上學生於校內的同儕(無論是上課的同學或社團的好友),在概念上該是以「共同學習」、「一起成長」的角度來承擔,而非僅止於「疾病治療」的心態!

深耕:心理健康需要落實在校園中的各個角落。舉例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心理健康的議題用更符合學生需求的方式,融入通識課程之中;在校園生活上,提供資源以致於可顯著增加心理健康相關的「小團體活動」,讓學生能充分藉由多元化的「成長團體」來建構心理健康。在面對心理困擾時,系所的助教、師長,宿舍的輔導員,社團的指導老師,心輔中心的專業人員等各式的管道,皆可培養出足夠的信心與學生溝通、討論,並且得以建立起緊密的連結。

網絡:心理健康絕非只是「心理諮商中心」或「心理健康專家」這樣的單位或角色才需要思考的議題;編織一張校園心理健康的網,必須仰賴所有行政、教學單位的「認同」與「努力」。除此之外,與校外的心理健康資源亦需要建立信任、安全的合作關係;如此才有機會找到穩定且適合學生的心理諮商管道,又可提供及時需要且專業安全的精神醫療援護。

永續:有鑑於上述「教育」、「深耕」與「網絡」的理念之下,心理健康的永續規劃至少可從下列2個角度來推動。

首先,是心理諮商中心(或其他類似校內專業單位)的「校級化/一級化」。從上述理念可知,校園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議題與組織單位,絕非是學校任何處室下的某一個單位或某一個組能夠負責或規劃,它需要「學校層級」的整體考量,包括學務、教務、總務,甚至人事室、秘書室等,共同負責且各司其職。事實上,教育部近年提出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亦都要求各大專院校要以「主任秘書」以上層級來擔任計畫主持人,顯見政府同樣意識到校園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度與整體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