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和而不同,殊途同歸—臺海兩岸的差異、隔閡及其根源

2018-06-18 06:50

? 人氣

根據筆者觀察,台灣民眾大部分或許認同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內容,但經歷過獨裁統治和白色恐怖的他們很難接受將自己用血淚換來的自由、民主與平等去出讓給祖國統一這麼個「面子工程」或「戰略工程」。圖為前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資料照,顏麟宇攝)

根據筆者觀察,台灣民眾大部分或許認同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內容,但經歷過獨裁統治和白色恐怖的他們很難接受將自己用血淚換來的自由、民主與平等去出讓給祖國統一這麼個「面子工程」或「戰略工程」。圖為前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資料照,顏麟宇攝)

兩年前,筆者出了兩趟遠門:一趟漂洋過海向西,趕在「美國化」之前去古巴體驗那裡停滯的時光,尋找當年在大陸經歷過的社會主義氛圍;一趟翻山越嶺向東,趕在台灣真正「變天」前瞭解那裡的政情民俗,感受當地保留完好的中華傳統文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兩次旅游,特別是台灣之行,讓筆者感觸良多,仿佛穿越了歷史時空,對現實的觀察也多了新的視角。

與恢宏密繁、精深頑強、豐富多樣的大陸文化相比,台灣文化顯得更為靈巧精緻、靈活變通、開放融會、純樸溫馨。台灣是個即現代又傳統的地方,它的面積不大,但卻孕育著很大的內在能量。

鄧麗君的歌、瓊瑤三毛的小說、秦漢林青霞這對標準搭檔創造的眾多銀幕形象、質樸清新的校園歌曲……這些來自這座海島的文化品牌曾給閉塞和麻木了多年的大陸吹來了和煦的春風,最起碼影響了那裡整整一代人的成長。

從台灣回來後,不少朋友詢問一路上的感悟,但最終往往會回到一個問題上來:你喜歡台灣嗎?筆者的回答簡潔而明確:喜歡。朋友們於是接著會問:那你喜歡台灣什麼呢?筆者的回答依然簡潔而明確:喜歡台灣與大陸不同的地方。

海峽兩岸的差異

的確,兩岸的文化有著明顯的不同。最明顯和表面的不同要屬一下飛機立刻映入眼簾的繁體字。筆者在大陸開始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席捲大江南北,簡化字已開始普及流行,許多古籍小說均被當作「四舊」廢品處理了。筆者與同院的一位大哥哥關系甚好,他私藏了不少舊書刊,正是它們成了我兒時放學後愛不釋手的讀物。筆者對繁體字的鍾愛便是從那時候培養起來的。

從桃園機場到下榻的酒店,筆者沿途所見之街景也與大陸形成很明顯的反差。這裡沒有那麼多須仰視才見樓頂的現代化摩天大廈,這里也很少看見成排成排裝飾豪華的別墅豪宅。但就在那一片片普通陳舊的樓房之間,各種莊嚴的廟宇突顯易見,成為筆者這次在台灣西部由北向南旅行活動十多天裡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觀之一。

筆者生活在歐洲多年,知道這裡每個大小城鎮的地標建築多為教堂。它們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心的向背,也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當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自由度。

台灣人的信仰自由不只是理論上的,而是名副其實的。儒釋道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裡有信仰的人很多,廟宇道場一律免費,不需要買門票。信仰深深地扎根於民間,是百姓們生活內容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宗教的教義,結合中國傳統的儒家傳統,形成了台灣特有的文化內質。因此,當代佛家在全球影響最大的高僧大德均來自台灣地區也就不足為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