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戰時中國的兩個國民政府,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除了一個抗日另外一個親日外,其他地方幾乎沒有區別。從重慶逃到南京成立親日國民政府的汪精衛,一如1993年從中國國民黨分離出來的新黨一樣以「正統的中國國民黨」或者「正統的總理繼承人」自居,不只使用一樣的國號、國旗與國歌,還同樣以中國國民黨為執政黨,三民主義為意識形態,孫中山為建國之父。
甚至在建政之初,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職務還由人正在與蔣中正一起抗日的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擔任,汪精衛自己則屈就於「代主席」職務。直到林森本人嚴厲譴責汪精衛為「漢奸」後,這個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位置才從1940年11月起由汪精衛本人擔任。另外一個比較明確能區分兩個國民政府的,是南京國民政府在日軍要求下,在國旗上方多懸掛了一條三角形小黃旗。
根據日本方面的說法,當時日軍正在與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重慶軍作戰,希望南京政權掛上小黃旗以利於區別。小黃旗上寫有「和平、反共、建國」等象徵對日和平,反對共產主義以及建設祖國的汪精衛政權意識形態。不過或許因為這面小黃旗的存在,太好用來區分兩個國民政府了,大家就索性把這面旗幟與汪政權連結到了一起,卻很少人知道其實小黃旗到1943年3月就被拿掉了。
為什麼會被拿掉?小黃旗被正式拿掉的日期是1943年2月5日,而汪精衛政權在1月9日對英美宣戰,似乎與日本動員中華民族主義來對抗西方國家的期待有關。為了展現平等對待中國友邦的誠意,日軍不只將除了香港之外所有太平洋戰爭初期打下來的英美租界與治外法權交給汪政權,還賦予南京國民政府更多內政上的自主性。
所以不只南京國民政府拿掉了小黃旗,就連在北方保持半獨立狀態,堅決懸掛北洋政府五色旗的華北政務委員會也把國旗換回了青天白日滿地紅。至少在形式上,汪精衛政權實現了其管轄範圍內的「治權統一」。不過汪精衛政權拿掉小黃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經由近年來上網的國史館文獻公佈了出來,原來那與一段被人們所遺忘的國共合作有密切關係。
來自國軍將領的情報
根據國史館的檔案,從1943年2月13日起到3月12日,就有來自第1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冀察戰區總參議張蔭梧、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8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副司令長官胡宗南等將領給蔣中正的電報,提及小黃旗被從汪政權國旗上移除。這幾位將領的一大共同點,就是他們在對日抗戰期間被交付的主要任務不是防範蘇聯就是圍堵中共。
其中本來身為河北民軍司令的張蔭梧將軍,甚至還被毛澤東點名為「摩擦專家」,並在與8路軍的衝突中被趕出了自己的地盤。蔣鼎文、朱紹良與胡宗南都在他們的電報中,提到汪精衛政權收編或者改編8路軍的意圖,指出南京和平政府為了拉攏中國共產黨,取消了所有的反共文宣。南京國民政府旗幟上寫有「和平、反共、建國」字樣的小黃旗當然也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