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工業基礎是一個龐然大物,而美國的造船工業基礎相較於美國的經濟規模及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則小得離譜。這種差異最明顯的軍事影響是,如果衝突在近期爆發,而且持續時間超過第一輪的屠殺,中國將有能力更輕鬆地彌補損失。其次,中國將在修船能力方面享有巨大優勢。」 麥格拉斯說。
在戰艦方面,長期撰寫海軍報導的記者、威廉瑪麗學院全球研究所AidData項目的合作與傳播總監亞歷山大・伍利(Alexander Wooley)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國仍然能夠生產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和潛艇,不幸的是數量太少;中國擁有更多軍艦,雖然能力不如美國,但是正逐步在船舶技術和質量方面縮小差距。
美國前副助理國防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和前白宮國安會幕僚長格雷(Alexander Gray) 8月18日投書《華爾街日報》指出,60年代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還擁有28家能夠建造遠洋海軍戰艦的造船廠;到了90年代,太平洋艦隊的作戰區域內只剩下2個海軍造船廠和不到20個船塢,遠低於海軍需求。
「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快速生產和維修的國防工業基礎,美國就像是一支只能踢上半場比賽的足球隊。」文中寫道,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加劇了緊張局勢,美中戰爭可能在未來10年內爆發。
一旦戰爭爆發,伍利指出,除了軍艦數量外,中國解放軍具有更接近其本土基地的優勢,並且可能在其陸基空軍和火箭部隊的保護之下。火箭部隊(Rocket Force)的明確任務是瞄準美國軍艦,這些軍艦完全在其飛彈的射程之內。
他表示,美國艦隊船隻更少,意味著中國可以對每艘船集中發射更多的飛彈,從而提高擊沉概率。
「在這樣的戰鬥中,美國和台灣擁有更多船隻將是一個優勢,因為被任何一枚飛彈擊中都可能對軍艦造成毀滅性影響——正如俄羅斯大型巡洋艦莫斯科號(Moskva)被兩枚相當簡單的烏克蘭反艦飛彈擊中後沉沒。一兩枚飛彈擊中目標,就可以迫使軍艦退役甚至沉沒……中國還擁有海上民兵的優勢,其龐大的捕魚船隊無疑會在發生衝突時與解放軍合作。」
曾著有《建立並維持一支海軍:為什麼海軍至上是美國的首要戰略》(To Provide and Maintain a Navy: Why Naval Primacy Is America's First, Best Strategy)一書的亨德里克斯對美國之音表示,以足球為例,美國一旦參與台海戰爭,打的是客場比賽:必須穿越廣袤的太平洋,打造一個由油輪、貨物、食物和彈藥組成的後勤列車,以維持部署在太平洋前線的艦隊、向台灣提供援助。